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扫元> 第277章 平江易主士绅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7章 平江易主士绅态(2 / 4)

掩耳之势拿下昆山。顾瑛等人既不敢与红旗营对抗,又不敢擅自解散乡勇授人以柄,只得主动寻徐达协商,表示愿意“协助义军保境安民”。

徐达当时急于攻打嘉定,不欲节外生枝,便收编了这支乡勇,放顾瑛等头面人物归家。

石山此番“请”顾瑛前来,初衷亦是安抚,希望借此稳定昆山乃至平江路士绅之心。

他虽然有心引导华夏走向更光明的未来,却深知思想文化的多元与复杂性,从未想过以粗暴手段禁绝民间雅集,统一天下言论,对于顾瑛这类以自身财力支撑文化活动的士绅,并无先天恶意。

但站在顾瑛的视角,感受却截然不同——红旗营大军正与元军主力在平江城下殊死搏杀,胜负未分,石山作为主帅,竟在此时急于召见自己这等在野名士,其用意岂能单纯?

无非是看中自己的声望与家财,欲要强行征召,甚至抄家敛财以充军资。

乱世之中,这等事情他听得太多了。

官军都是如此,更遑论造反的“义军”?

因此,当顾瑛被引入帅帐,见到石山时,他刻意以一身崭新的僧袍和那颗明显才剃度,还泛着青茬的光头示人,躬身行礼,自称:

“金粟道人,见过石元帅!”

“金粟”源自佛教传说中维摩诘居士(金粟如来的前身)之名,反映了顾瑛以在家居士身份修习佛法的立场;而“道人”之称,则透露出他对道家思想的倾慕。

顾瑛这番打扮与自称,无疑是在明确传递一个信息:我已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不再过问世间俗务,只求清净修行,还请元帅高抬贵手,放我归去!

石山对佛教和道教的研究很浅,并不知道这个古怪称呼的由来。但他目光锐利,一眼便看出顾瑛那身不伦不类的僧袍和崭新的光头背后隐藏的惊慌与试探。

江北与江南的士风,差异实在巨大。

若是在江北,士绅面对起义军头目的征募,要么痛快答应,要么果断逃跑,实在逃不掉便明确拒绝,鲜少有人会玩这种临时剃发出家的“行为艺术”以求避祸。

毕竟,自己麾下一堆的真和尚真道士跟着造反,顾瑛这临时抱佛脚的假出家人,又如何能幸免?

石山自江北起兵,转战至此,首次遇到这种情况,由是疏忽了此节,此刻见到顾瑛的光头,方觉恍然,心中不由有些好笑,这顾仲瑛,未免太过小心,也太过天真了些。

他不动声色,并未点破顾瑛的用心,反而给足了对方面子,语气平和地问道:

“仲瑛公(顾瑛表字),前番昆山战事,可有惊扰?”

顾瑛见石山态度温和,心中稍定,但警剔心丝毫未减,依旧小心应对:

“劳元帅动问。贵部军纪严明,对士绅百姓秋毫无犯,在下深感徐将军保境安民之德,已捐献稻米千石,聊表犒军之意,略尽绵薄之力。”

大战期间,地方大族为求平安,一般遇到强势的军队,都会“主动”劳军。

顾瑛此举并不算太出格,他特意点出“千石”劳军,既是表明合作态度,也是暗示自己已经“破财”,希望对方能够满意,就此放过。

其实,这笔粮食原本是以供养昆山乡勇的名义支出,即便元廷日后追究,顾瑛也有转寰的馀地。

红旗营军纪严明,各部钱粮统一保障,收支皆有制度,大额劳军物资均需登记造册,徐达不敢隐瞒,早已在战报中上报了此事。石山自然知晓,他点了点头,道:

“此事天德(徐达表字)已有呈报。仲瑛公深明大义,石某在此谢过!”

他见顾瑛如此谨慎,知其心中成见已深,绝非几句空泛的安抚可以化解,索性将话挑明,以免对方因误判形势而做出不智之举。

“史文彬已经留任昆山知州,稳定地方。令侄顾良佐表现颇佳,勤于职守。我意,迁他转任通州判官,还望仲瑛公能一如既往鼎力支持!”

顾良佐此前能在任上有所作为,离不开顾氏宗族在背后人力、财力的大力支持。

当然,顾家作为地方豪强,有自家人在官面上照应,其本地产业自然也能获益匪浅。

石山这番话的潜台词再明白不过:一切照旧!红旗营不会刻意针对昆山顾氏,之前你们如何与元廷合作,维持地方,日后便如何与红旗营合作。

只要遵守新朝法度,支持新政,顾家的利益和地位依然可以保全。

顾良佐转任通州,肯定没有在昆山方便照顾宗族。

顾瑛三十学文,却能名动吴郡,脑子自是不差,立刻听懂了石山的许诺与条件。牺牲一些在昆山的直接利益,换取宗族平安乃至在新朝的发展机会。

更重要的是,石山似乎并没有逼迫自己亲自出仕,沾染“武臣”“乱贼”污名之意。他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连忙躬身,语气诚恳了许多:

“元帅抬爱,顾氏感激不尽!在下定当约束宗族谨守本分,全力支持义军新政,不负元帅信重!”

石山深知在征战天下阶段,对待掌握大量社会资源的士绅豪强,策略必须灵活。拉拢一批,打击一批,但更多的是维持顾瑛这种“合作但不完全融入”的中间状态。

只要他们不主动对抗,愿意缴纳赋税,不阻碍红旗营的社会改革,他便可以给予其一定的生存空间。至于承诺给顾良佐的通州判官之位,眼下虽因通州尚未攻克而无法兑现,但也无需等待太久。

自与张士诚政权签订盟约后,傅友德便率镇朔卫主力东进,进逼位于海陵县(张士诚控制区)以南的泰兴县。

此地原本为了防堵张士诚渡江南下,由淮南行省重兵布防,但历经多次消耗战,守军的力量已近枯竭。

加之行省治所扬州早已易主,泰兴守军身处红旗营与张周政权夹击之下,完全看不到希望,士气早已瓦解。

傅友德大军甫至城下,稍加劝降,泰兴县尹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