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扫元> 第279章 荆湖变大将来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9章 荆湖变大将来投(3 / 3)

元军主力年初便已攻陷江州,若非元帅果断挥师渡江,以雷霆之势横扫江南,迫使江浙元军集结重兵应对我红旗营的威胁,那徐宋政权又如何能在元军主力猛攻下,支撑到今日?

我军在吴地的奋战,本身便是对徐宋最有力的支持!”

陈基先将红旗营趁势取江南定义为抗元救友军的大义之举,接着道:

“而今,我军兵锋已直指嘉兴,杭州门户即将洞开。此正合围魏救赵的兵法要义!我军在此地每进一步,便是对元廷在江东统治的重击,亦能极大缓解徐宋在荆湖的压力。

岂能为了千里之外局势不明的战场,而放弃眼前底定江东、斩断蒙元东南财赋重地的绝佳战机!”

“好!”

石山看向陈基的目光中,露出欣慰之色。他需要的就是这种既能顾全大局、又能深刻阐述己方行动正义性与合理性的言论。

队伍就是在这一次次的讨论中磨合成长的,对其馀人的表现,石山也很满意,总结道:

“徐宋之兴,在于天下百姓苦元已久,期盼豪杰振臂,救万民于水火;徐宋之败,则在盲目扩张,根基虚浮,更兼策略失当,四处树敌,未能真正凝聚人心,巩固根基。

反观我红旗营,自渡江以来,上应天时,下占地利,更兼将士用命,百姓归心!我军攻略江南,非为割据自保,实为驱除胡虏,解万民于倒悬,混一南北,再造华夏!

值此关键时刻,正当一鼓作气,廓清东南,岂能逡巡不前,为可能的变乱而动摇?”

军议之后,石山迅速做出决策,就立即派快马送信,命长江水师分出一营兵马“护送”赵普胜来苏州;对内则迅速调整整体战略部署,内核方针概括为四个字“东攻西守”。

东线,为主攻方向。常遇春、徐达、邵荣三路大军,按照原定计划,继续攻取嘉兴路、松江府、湖州路,随后挟胜势直扑杭州路,攻敌必救,将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同时,偏师镇朔卫继续向扬州路东端的通州、海门、崇明州进军,务必抢在元军主力回师之前,彻底肃清江北元军残馀,全取扬州府。

西线,则转为战略防御。

命李武(领江北诸路总管府,统骁骑卫、忠武卫、奋武卫)、毛贵(领拔山右卫)、左君弼(领忠义卫)、花云和韩成(行军总管,分别驻守滁州和六合)采取守势,谨防元军反扑。

其馀战领区加紧筹备粮草军械,谨守城池,严防元廷细作渗透破坏,或地方势力趁机作乱。

石山最初的战略构想便是东向发展,全取浙北富庶之地。此次调整,只是在原有蓝图上的微调与优化,旨在让红旗营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运行得更加高效。

数日后,常遇春攻克嘉兴路治所嘉兴城的捷报传至苏州,同日,赵普胜也抵达了苏州。

其人刚突围而出时,确实有向石山借兵打回荆湖的想法。

但说来可悲可笑,他虽贵为徐宋大将,却因长期在外作战、被元军分割包围,竟连那位“大宋皇帝”徐寿辉的真容都未曾见过,更遑论持有其出使红旗营求救的正式诏书了。

而一路行来,红旗营控制区内道路安宁,市井渐复,百姓脸上虽仍有战乱留下的痕迹,却少了那种朝不保夕的徨恐,多了几分对未来的期盼。

这与徐宋治下乃至元廷统治局域的混乱凋敝,形成了鲜明对比。

种种因素交织下,赵普胜心中那点不切实际的幻想逐渐消散。

因而,当他在元帅行辕大堂见到石山时,便推金山倒玉柱般,行了正式投效的大礼。

“败军之将赵普胜,恳请元帅收留!”

石山快步上前,将赵普胜扶起,态度恳切:

“赵将军乃当世豪杰,能来相助,石某欣慰之至,何须行此大礼!”

他欣赏赵普胜之才,却也对这类带有浓厚宗教背景的外系将领心存警剔,为避免日后滋生嫌隙,不如一开始便将规矩讲明。

石山目光坦诚地看着赵普胜,直言不讳:

“将军诚意来投,石某必以诚相待。但红旗营自有规制,凡入我营中,无论原先隶属,皆需接受统一整编,纳入我军建制体系,此其一。

其二,我红旗营虽起自红巾,但自立旗号之日起,便不烧香聚众,不奉明王,不拜弥勒,只信手中刀枪,只循严明军纪,只求济世安民。这两条根本规矩,不知将军可能接受?”

听闻此言,赵普胜面色不禁一暗,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挣扎。

曾几何时,他对“弥勒下生”的教义深信不疑,愿为之赴汤蹈火。可如今呢?

徐宋即将复灭,轰轰烈烈的弥勒大起义濒临失败,信仰比他更坚定的师父彭莹玉、师兄李普胜等皆已血染沙场,那虚无缥缈的“地上佛国”之梦,早已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支离破碎。

自己既已选择寄人篱下,寻求安身立命之所,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执念呢?

赵普胜深吸一口气,将心中最后一丝彷徨压下,再次抱拳,声音沉痛却坚定地道:

“末将既决心投效红旗营,过往种种,譬如昨日死。末将愿遵红旗营一切规矩,从此唯元帅马首是瞻,绝无二心!只求元帅能给末将麾下儿郎一条堂堂正正的活路,一个报效杀贼的机会!”

“好!”

石山重重拍了拍赵普胜的肩膀,脸上露出真挚的笑容,道:

“有将军此言,石某无忧!将军旧部,皆百战馀生的精锐,岂能埋没?且放宽心,石某自有安排,必不使英雄无用武之地!”

……

ps: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盐课收入约占元廷货币收入的60。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盐课钞七百六十六万一千馀锭,约占元廷当年货币收入的80。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