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家父刘寄奴> 第146章 逆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6章 逆流(1 / 2)

对于崔宏,众人无话可说,可当他们看向其身后的崔浩时,目光又截然不同。

拓跋嗣苦笑一声道:“朕数日苦思冥想,终不得良策,崔公可否为朕解惑?”

“陛下,臣与长孙公早已商议过,与晋交战,已成定局,无非战之大小,臣之意,晋军入黄河,陛下可先遣派数千精骑沿岸尾随,时刻观其动向,再派遣部分人马,驻于各要口,若晋军有北渡之意,先以精骑袭扰,后令诸将率大军相抵,如此,陛下便可以静制动,纵使晋军退却避战,陛下也能履行与秦国之约。”

听此,拓跋嗣连连颌首,他随即看向长孙嵩。

“陛下,崔公所言,亦是臣之意,大军驻扎在冀州,无论晋军是否包藏祸心,也难以跨过我军铁骑,陛下放心,臣绝不让晋军染指河北之地。”

“好!就依你二人之策!”

平城周遭的本就闹有饥荒,征调的士卒、民夫、辅兵也多是北方人,与其将河北之粮运往北方,倒不如让北人南下就食。

去岁平城周遭灾荒时,拓跋嗣便欲迁都于邺城,当时崔浩便也是依此策而化解,如今秦国运来的粮食大都囤积于邺周遭。

寒冬将至,今年纵使是霜降,也不会再出那饿遍野之象。

想着,拓跋嗣愈发觉得自己英明,他遂打算起身下诏。

可正当此时,伫立在崔宏身后的崔浩跨过前者的背影,作揖进言道:

“边疆多次传来奏报,蠕蠕屡次即边,纵使有秦国运来的三十万石粮食,可真要与晋军开战,

这三十万石不到数月便要消耗殆尽,陛下向南出兵,蠕蠕便要趁此时进犯,若调兵驰援边疆,燕国见此情形定然不会坐山观虎斗,与晋交战,三面俱危矣!”

崔宏听着,脸色微变,他张了张嘴,未有出言。

拓跋嗣与崔宏相差无几,可崔浩言之有理,他又不能一竿子打死,只能再问道:“伯渊可有实策?”

“臣想要为诸位将军说一典故。”

“恩。”

崔浩上前一步,跃过了崔宏,他向左右扫视了一眼,遂娓娓道来。

“春秋鲁国有一大夫名为卞庄子,他力能斗虎,,时两虎共食一牛,卞庄子欲刺虎,有一小儿劝谏道:‘两虎共食,必会争斗,待其一死一伤后再行刺,便能果有双虎之功”。”

说完典故,崔浩顿了下,旋即说道:“依臣之见,陛下不如借道于刘裕,纵其入关后,堵塞其归路,便能效仿卡庄子刺虎,待到晋秦两虎咬斗时发兵,这般做,方为上策。”

数名鲜卑将领听懂之后,得知崔浩要等到刘裕入关后再阻拦其退路,面色当即难堪了起来。

“我魏国与秦国结下姻亲之好,若凭白坐视刘裕灭不等他说完,崔浩当即辩道:“夫为国之计,择利而为之,岂顾一女子之哉?”

“刘裕西进入函谷,进退两难,腹背受敌,若其北上攻我,秦军必然不敢出关相助,他声在西进,意在北上!”

“自晋室南迁以来,晋人从未有染指河北之举,晋军水土不服,刘裕用南卒攻河北,便同曹操用北卒攻扬州,安能为患?!”

“崔祭酒是要陷陛下于无信无义否?!”

“发兵早晚,皆是秉承诺言,诸位将军又何须急于一时?”

鲜卑将领脸色赤红,他辩不过,只得怒道:“祭酒一番话,要比歌声还悦耳,若刘裕奔我大魏,奔陛下而来,不在沿岸设防,借道于晋,若酿成大错,祭酒能否领军与刘裕相抗?!”

“说到底,还是要我等领军抵抗!”

拓跋嗣见众人骚动,怒喝道:

“给朕闭嘴!!”

一时间,殿内再次恢复秩序。

拓跋嗣侧目看向崔浩,说道:“伯渊所言并无道理,但朕意已决,与虎谋皮,示之以弱,非朕所为。”

语毕,崔浩叹了口气。

“还望陛下三思。”

群臣又商议一番过后,拓跋嗣又命叔孙建遣使渡河于南,亲询刘裕之意,以此来料其动向。

宫门前,崔宏自若上车,崔浩跟在其后,本想跨上车栏,却未曾想到车夫已鞭马而去。

崔浩望着车乘远去,心里没来由的苦涩。

“崔君。”

长孙嵩缓步至崔浩身旁,唤了他一声。

“长孙公。”崔浩拱手行礼。

“河水湍急,顺流而下为势,玄伯深谱此理,我亦同之。”

“若势向偏移,长孙公依要顺势而为吗?”

崔浩哪能不明白二人所说的道理,他想让拓跋嗣坐岸观火,可自己却做不到。

“你坚守本心,实是难能可贵,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若事事皆要万全,也不会有当今天下。”

长孙嵩回首眺望殿宇,说道。

“我年少代父从军,你该是知晓高祖之事迹。”

崔浩极好史,他听长孙嵩投自己所好,说起了前史,眼中也恢复几分光彩。

“先帝往前之史事,父亲未曾与我说过,长孙公若不觉忌讳,可否说与我听。”

长孙嵩之父长孙仁,初仕于拓跋什翼键,任南部大人。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长孙嵩沿承父位,自十四岁便接管军权,展开了自己从戎生涯。

“高祖乃英雄主,却为逆子所弑,至此而后,符坚亲率大军趁此时机攻来,代遂一分为二

“当初,我收拢部众,归附于那刘库仁,其子欲对我下毒手,我便领旧部乡党逃离,经过五原时,那逆子之子正聚众而登王位,我本要归附于他,可途中遇见一老者。”

长孙嵩脸色露出庆幸,他笑道:“那老者称其为乱父之子,我当时尤豫不前,老者便拉着牛转身离去,此后我思绪一夜,遂投奔先帝而去。”

“那时,我还未留有胡须,便明白势之道理,连山野老叟都明白的道理,崔君又何必执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