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家父刘寄奴> 第180章 雄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0章 雄图(2 / 3)

之恩,更念我之恩,您领军前去,他们未必会悍不畏死。”刘义符诚恳道。

赵玄待魔下不错,可再如何比较,也不及刘义符。

就说那一匹匹矫健战马、精良玄甲军械、以及每日餐食,偏爱等等。

诸如此类的优渥条件,赵玄绝无可能比肩刘义符。

而刘义符之所以看重这批人马,也是看重其品性,时洛阳危急,王师大势所趋,这千馀人却依然誓死跟随赵玄至柏谷。

与其称这五百人为骁勇军士,倒不如说是五百死士。

“实在危险,世子何必弄险呢?”

“夫成大事者,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父亲与魏军必有一战,魏军有意沿岸阻击,潼关久克不下,沉将军既愿分兵牵引于栗,将军还有何担心?”刘义符见前恩还在尤豫,又道:

“世上并非有万全之策,事在人为。”

刘义符来到窗前,望向受血肉覆洗礼过的一片绿茵,说道:

“将军生而为民,不甘为役卒,我生而为世子,亦不甘为庸主。”

恩不知刘义符胸腔的志向有多大,他只记得当初游行至江边时,刘义符所说的那句:‘大丈夫之志,应如长江东奔大海。

或许在那时,刘义符便在为当下之事而筹谋。

“虽有薛帛、沉将军相助,抵达至泽后,情形有变,世子可愿知难而退?”

刘义符并不是一根筋,要是情报有误,或是于栗对他设有防备,退回匈奴堡便是。

“并非一时冲动,若无良机,便听从将军安排。”

见前恩颌首以应,刘义符微微一笑,与他着细商议。

不知过去多久。

直至天色暗下,帛图上的光亮不复,前恩方才离去。

楼内,便只剩下刘义符一人,一盏茶功夫过去,薛帛缓缓入内。

“世子召我前来有何事?”

刘义符不急不躁的让他坐下慢慢谈。

“家父昨夜回信于我”

薛帛观刘义符脸上露喜,问道:“豫章公——应下了?”

“父亲愿与您结亲,只是拓跋嗣紧逼,于栗派重兵设防,后方吃紧。”

刘义符将所求之事娓娓道来,薛伯勘酌了片刻,直问道:“世子所需为何?”

当下刘义符有求于薛家,薛帛又恰巧刚刚归降,前者既然寻他,且以结亲为由,多半是能靠族中出力解决。

“我没记错,薛辩之弟,在魏为将?”

等到刘义符将先前与前恩说的话揉搓一番再托出后,薛帛陷入了深思。

“世子要领兵至泽示威,牵引魏军,不太稳妥。”

平阳城内就有数千魏军,哪怕刘义符围而不攻,也能牵制于栗禅,使其调兵回援,为何要远赴至河内边境?

“薛韬为人不怎变通,他在于栗帐下为将已有数载,让他开城归降,别说是我与阿爷,就是他兄长,也劝不动。”

薛帛露出为难之色,刘义符要坏族中的规矩,他定然不可能答应,

族中子弟之所能出仕于秦魏,便是有这一份原则在,秦国将亡,可魏国不说如日中天,釜底抽薪之下,筹集二十万大军不难。

薛韬要是归降,那薛氏往后只得走他刘家这一条路。

多一条路,对于士族而言,不仅能有上案谈判的资本,也能多一条出路。

睁只眼闭只眼的小事能做,但叛国之事,薛韬兢兢业业数年,怎会舍弃?

崔氏、郭氏在魏的殊荣与权柄,足以士族子弟的出入,这一点上,当下的晋朝,在刘裕掌权后,世家子弟的出路便拥窄不少。

正当薛帛纠结之际,刘义符笑道:“并非要他归降,做一场戏又何妨?”

等到薛帛尤豫离去,停留在楼内整整一下午的刘义符,只觉口干舌燥,他提起茶壶,斟茶时,

却因思绪飘飞,而忘却壶中茶水早已见底。

放下茶壶后,刘义符起身至楼外,又来到堡内,巡视着周遭。

他一路行至屋舍处,看到一众大汗淋漓,操练而归的麒麟军士。

路过身旁的士卒纷纷正色行礼,刘义符也一一颌首相应。

扪心自问,他确实没有必要犯险,可时机摆在眼前,除去北方边镇外,魏国的大部分兵马尽皆驻扎在北岸。

从理论推演上,他的部署可行性极高,但谁知不是他一人臆想?

那日在堂中议事,刘义符让檀道济先行离去,留下沉林子推心置腹。

现在看,不失为上策。

沉林子在潼关外屡败秦军,战功颇丰,潼关攻克不下,分兵回援洛阳,缓解补给压力的同时,

也算是物尽其用。

七八万人驻在陕中与秦军对峙,这些兵马身处大营无所事事,倒不如为他牵扯于栗。

河内他未曾踏足,此前前行,少不了薛徽薛帛二人相助,至于薛帛会不会上他这条孤船,刘义符心里有数,故而对其言语时有所保留。

真要到了危急之时,以防万一,他不介意对这位草拟的丈人‘好言”相劝。

看着一行行人从眼前略过,刘义符便会不由自主的想到若受擒,该是何等的愧愤?

可一转念,他又会认为自己两世为人,被誉为麒麟子,有天命所在。

刘裕借势,借的“乱”势,刘义符借势,借的却是“父”势。

虽说知子莫若父,但他是特例。

想必当初操练车阵,观演火药威效时,刘裕已然在脑海中浮现魏军惊慌的一幕。

胡人就是这般,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任使刘裕好生好气的与魏使交谈,那群鲜卑宗室,依然要裹胁着拓跋嗣号令全军相阻击。

崔浩有理,他们也有理。

秦魏结下姻亲,加之晋室的声名,洛水之誓等等,即使领军者不姓司马,但晋朝一日未灭,这些不堪入目的先例永远可以当作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