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层级相互验证,确保监测网络的可靠性。
两位顶尖专家相视一笑,茶杯轻轻相碰。
一周后,所有审批流程以罕见的速度全部完成。
在一个晨雾弥漫的清晨,三辆看似普通的黑色越野车驶入繁缕研究院。
陆时羡亲自挑选的七人核心团队已准备就绪。
包括擅长实验室综合业务的曲溪、擅长进行田间实验技术的王久隆、擅长基因编辑和改造的沈明秋、专攻细胞免疫机制的陈雨濛、实验操作技术了得的黄奇以及从繁缕研究院借调过来精通生物信息学的赵栋梁和专攻纳米材料递送系统的年轻天才张跃。
每个人都只被告知需要参与一个高度机密的跨领域合作项目,并签署了最高级别的保密协议。
几人都是经过他精挑细选后,又经过华国保密部门背调,自然不会出什么幺蛾子。
车辆驶出南江,却没有开往机场或高铁站,而是沿着太湖一路向西,进入一片丘陵地带。
在经过某个看似普通的隧道时,领头的车辆突然转入一个隐蔽的岔道,隧道墙壁无声滑开,露出向下的斜坡。
这是团队经历的第一个震撼,因为入口巧妙地伪装成了山体的一部分。
经过三道严格的身份核验和生物特征识别,车辆最终停在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
这里与其说是军事基地,不如说是一个顶尖的生物研究场所。
洁白的走廊一尘不染,空气中弥漫着高效过滤系统的轻微嗡鸣,随处可见身穿白色制服的研究人员匆匆而行。
一位肩扛大校军衔、气质干练的女军官已在等候。
在一行八人前往生活区的路上,林雪细心为他介绍着基地概况以及注意事项:&34;基地共分七层,各位的活动范围限定在第三、四层。”
“生活区在第三层,实验室在第四层。每天早晚各一次点名,未经许可不得跨层活动。
几人皆是同意,表示没有问题。
林雪带着团队穿过一道气密门,进入装备区。
她走向旁边一个充满液氮白雾的工作站:&34;这台小型超算虽然达不到方舟的程度,但专门处理‘苔藓’计划的实验数据已经绰绰有余。”
来到一个布满光学元件的平台前,林雪示意大家注意:&34;单分子实时成像系统。。上个月我们刚用它破解了一种特殊蛋白的构象密码。
她最后停在一个看似简单的培养箱前:&34;别小看这个。它是极端环境模拟系统,可以在十分钟内模拟从赤道到极地的所有气候条件,包括辐射、磁场等三十七个参数。
第二天上午,首次项目协调会在基地第四层的保密会议室召开。
除了陆时羡团队和基地负责人,还有几位来自军方不同部门的技术专家远程接入。
在这次会议上,明确了第一阶段的任务:
“在三个月内,完成生物传感系统的工程样机,并通过极端环境测试。”
而军方专家提出的技术指标在团队几人看来甚至已经达到严苛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