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前期筹备工作终于就绪。经过多轮考察和激烈讨论,拍摄地最终定在了山城重庆。
这座城市独特的空间结构——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楼房,迷宫般的阶梯小巷,空气中弥漫的江湖气息与市井烟火味——与《小偷家族》故事中那种在都市缝隙里求生存的基调完美契合。
剧组主要成员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座雾都。
顾泽和李文提前两天抵达,确认了位于江边一家老牌酒店的住宿和会议室安排。
随着开机日期临近,演员们也陆续报到。
曹翠芬老师、刘莉莉老师,王志老师等人几乎是前后脚抵达。
来自人艺和其他院团的实力派演员们也纷纷到位。
一时间,这家并不算特别奢华的酒店里,聚集了一批在国内影视剧和话剧舞台上响当当的名字,让酒店经理都暗自咋舌,不明白这个看似普通的年轻剧组何以有如此能量。
开机前三天,顾泽下达了第一个正式指令:全体主要演员和内核主创,进行为期三天的封闭式剧本围读。
消息传出,一些见多识广的老演员们暗自点头,这是个严谨的做法。
但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初次与顾泽合作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心中不免存着一丝疑虑和好奇。
他们想看看,这个身处舆论旋涡中心、年仅十八岁的导演,如何主持这场关乎影片灵魂的围读会。
围读会安排在酒店一间宽敞安静的会议室里。
长长的会议桌旁,演员们按照角色关系就座。顾泽坐在一端,身旁是制片人李文和执行导演。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氛围,有对剧本本身的期待,也有对这位年轻导演的审视。
顾泽穿着一件简单的深色毛衣,神情平静,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演员,其中不少是他前世在荧幕上仰视过的前辈。
他深吸一口气,开口了,声音清朗而稳定,没有丝毫怯场:
“首先,我代表泽然影业和《小偷家族》剧组,衷心感谢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在众多选择中,信任我们这个新生的团队,信任这个剧本,汇聚到这里。”他顿了顿,语气愈发诚恳,“在座各位都是我的前辈,在表演上的造诣远胜于我。未来在片场,在表演上,我需要向各位学习的地方很多。”
开场白谦逊而得体,让在座一些原本带着些许居高临下心态的演员,神色缓和了些许。
“电影是集体创作的艺术,而剧本是这一切的基石。”顾泽拿起自己那本已经写得密密麻麻、贴满各色标签的剧本,“接下来的三天,我们的唯一任务,就是一起‘挖地基’。我希望我们能暂时抛开所有表演上的设计、技巧,甚至暂时忘记镜头的存在,纯粹地回到文本本身。我们一起捋清每一个事件的逻辑,挖掘每一句台词背后的潜台词,理解人物每一个行为动机,厘清人物之间每一根细微的情感纽带。”
他强调了“一起”两个字,目光与曹翠芬、王志、刘莉莉等主要演员一一交流。
“我希望通过这三天的围读,我们不仅能熟悉剧本,更能彼此熟悉,培养起属于我们这个‘临时家庭’的默契。有任何不理解、觉得别扭、或者有更好想法的地方,请务必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顾泽最后说道,“现在,让我们开始吧。从第一场,开始。”
围读伊始,气氛还略带些生涩。
大家按照角色朗读着自己的台词,虽然字正腔圆,但总感觉隔了一层。
尤其是几位老艺术家,他们的专业素养让他们能瞬间进入状态,但这种围绕会议桌的朗读,显然无法完全释放他们的能量。
顾泽听得很专注,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当读到“奶奶”曹翠芬和“父亲”王志一场关于是否收留流浪小女孩的深夜对话时,曹翠芬老师的台词处理得极其生活化,带着老人特有的絮叨和不易察觉的怜悯,而王志则将一个底层男人的疲惫、挣扎与内心深处未泯的良知,通过声音的细微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停一下。”顾泽忽然开口。
所有人都看向他。
“曹老师,王老师,刚才这段非常好。”顾泽先给予肯定,然后话锋一转,“不过,我在想,‘奶奶’在说‘这孩子,跟只流浪猫似的’这句台词的时候,除了怜悯,是不是可以再多一丝……对自己过往经历的某种映射?她看到这个小女孩,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或者这个家庭其他成员曾经也被社会‘遗弃’的某个瞬间?那种情绪可能很淡,一闪而过,但或许能让‘收留’这个决定的内在驱动力更强。”
曹翠芬老师闻言,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微微闭上眼睛,手指无意识地轻敲着剧本,似乎在回味和感受。
几秒钟后,她睁开眼,看向顾泽的目光里多了一丝惊讶和认可:“导演说得对。这个地方,是我处理得简单了。一种……同病相怜的触动,是吧?”
“可以这么理解。”顾泽点头。
另一边,饰演“母亲”的刘莉莉在读到一场与“丈夫”王志因为琐事爆发争吵的戏时,情绪饱满,张力十足。
顾泽再次叫停:“刘老师,您这里的情绪非常准确。但我在想,这场争吵的爆发点,是不是可以更‘收’一点?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拥挤、隔音很差的空间里,长期的压抑让他们甚至不敢放肆地争吵。那种压抑着的、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愤怒和委屈,会不会比完全爆发出来,更有力量?”
刘莉莉若有所思,尝试着用更低、更压抑,却带着颤斗的声线重新读了一遍那几句关键的台词。
效果果然截然不同,那种底层小人物连愤怒都要小心翼翼的窒息感,瞬间扑面而来。
“我明白了,导演。”刘莉莉看向顾泽的眼神,也彻底变了。如果说之前还有一丝对年轻导演能力的怀疑,此刻已完全被专业的信服所取代。
顾泽的点评,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