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惊涛赋:平潭商人> 第三章 福州印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章 福州印象(2 / 3)

商便利,不知该如何拜码头,循规矩?”

陈永泰慢悠悠地呷了口茶,并不直接回答,反而问道:“贤侄以为,这大明天下,是谁家之天下?”林海生一怔,谨慎答道:“自然是朱家天下。”“呵呵,”陈永泰轻笑一声,放下茶盏,“表面是朱家天下,实则是……读书人的天下,是官的天下。士农工商,商居其末。为何?因为士掌权,农产粮,工造物,而商,只是流通货物,看似重要,实则无根之萍,随时可被倾复。”

他顿了顿,看着林海生若有所思的表情,继续道:“故而,商人要想立足,不是看你多能经营,而是看你多能‘依附’。依附于谁?自然是依附于‘士’,于‘官’。这省城福州,布政使司管钱粮,按察使司管刑名,都指挥使司管军卫,福州府衙管民生。你这海上营生,看似与军卫、刑名相关,实则根基,在‘钱粮’二字上。”

“世伯是指……户房?”“不止是户房。”陈永泰压低声音,“省有布政使司,其下有督粮道、盐法道等;府有府衙,其下亦有户房、仓房;县有县衙,同样如此。层层叠叠,环环相扣。你打点了一个王巡检,不过是过了最下面一道卡。上面的道、府,乃至布政使司衙门里的书办、典吏,哪个手指缝不须漏些油水下去?”

林海生感到后背泛起一丝凉意。他原以为打通王巡检便算上岸,此刻才知,自己不过是从一个小池塘,跳进了一片更广阔的、暗流更多的大海。“请世伯明示,晚辈该如何着手?”

陈永泰沉吟片刻,道:“这样吧,明日午后,我约几位朋友在‘聚春园’小酌。他们都是衙门里办老了事的,你一起来,听听,看看。”

次日的“聚春园”雅间,成了林海生人生另一堂重要的课。陈永泰约来的三人,一位是布政使司衙门下一个分管漕粮帐目的老书办,姓赵;一位是福州府户房的副役头,姓钱;还有一位是闽县衙门户科掌案(掌管文书文档的吏员)的儿子,姓孙。官职皆不入流,甚至本身并非官身,却是真正操办具体事务、熟知各类潜规则的“实权”人物。

席间,无人谈正事,只是饮酒吃菜,闲聊风月。林海生躬敬作陪,适时敬酒,并不多言。他仔细观察着这些胥吏的做派:赵书办说话滴水不漏,钱役头举止略带粗豪,孙公子则带着几分纨绔气。他们彼此之间言语熟稔,显然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小圈子。

酒至半酣,陈永泰才仿佛不经意地提起:“海生贤侄是我故人之子,在平潭做些海产营生,往后难免要来省城走动,诸位老弟多关照些。”赵书办眯着眼,打量了林海生一番,缓缓道:“年轻人,懂规矩就好。这省城里,别的没有,就是规矩多。譬如你这海产,要入城,有门税;要存货,有仓耗;要交易,有市税。每一项,都有章程,也都有……变通之法。”钱役头接口,声音洪亮:“说白了,就是该交的交,该孝敬的孝敬!我们这些跑腿的,风里来雨里去,替朝廷办事,也不能白干不是?”

林海生立刻起身,举杯道:“各位世伯、兄长,晚辈初来乍到,诸多规矩不懂,全凭各位指点。该有的心意,绝不敢短少半分。”说罢,从怀中取出早已备好的三个锦囊,分别奉上,“一点茶资,不成敬意。”

三人接过,指间一捻,面色都缓和不少。孙公子笑道:“林兄弟是个爽快人!往后在码头、市舶那边有什么事,报我名字,多少管点用!”

这场宴席,林海生花费不菲,却并未得到任何具体的承诺。但他知道,他买到的是一张入场券,一个被这个底层胥吏圈子初步接纳的信号。正是这些“小人物”构成了官僚机器最基础的运作单元,他们的集体沉默或协作,往往能决定一项政策是严格执行,还是形同虚设。

回到客栈,林水生兴奋地询问情况。林海生却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与虚无。他回想起席间那些胥吏谈论“规矩”时理所当然的神情,他们熟练地运用着微不足道的权力,为自己攫取利益,并将这一切视为天经地义。他仿佛看到父亲的身影,在另一个时空,也曾这样无奈地周旋于类似的场合。

权力究竟是什么?它并非仅仅存在于高堂明镜的判决之中,更渗透在这些锁碎的流程、暧昧的眼神和心照不宣的“规矩”里。它异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公器化为私利。而他,林海生,正在主动地将自己嵌入这架异化的机器,用金钱喂养它,以期获得一丝生存的缝隙。这是一种清醒的沉沦,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却无力挣脱,甚至需要不断说服自己,这是必要的代价。理想与现实的撕裂,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在他年轻的心里投下巨大的阴影。

3:宴席上的学问

接下来的几天,林海生在陈永泰的引荐下,又陆续拜会了几位稍微重要些的人物,包括福州府户房的一位王姓司吏(陈永泰的直接上司),以及督粮道衙门下一位掌管文书往来的典吏。每一次拜会,都是一次金钱与心力的消耗,一次对官场生态更深入的洞察。

他发现,越往上的官吏,越是含蓄谨慎。他们绝不直接索贿,言谈间甚至充满冠冕堂皇的官话,但对礼物的轻重、引荐人的分量,却掂量得极其精准。礼送到了位,关系走到了,一些原本卡着的程序,便会“意外”地顺畅起来。比如,为林家船行办理一份在福州城内合法经营海货的“牙帖”(营业执照),原本需要月馀,层层审批,但在林海生“打点”了府户王司吏和闽县户科之后,十天之内便办妥了。

在这个过程中,林水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他性格活络,善于交际,虽然有时显得毛躁,但在打听消息、跑腿传话方面颇为得力。林海生开始有意让他接触一些外围的事务,既是对他的历练,也是为自己分担压力。

真正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