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再造山河三十年> 第105章 乾元定策 北疆新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5章 乾元定策 北疆新局(3 / 4)

依旧坚定。

这支精锐之师,带走了功勋与荣耀,也将大吴的权威与秩序,深深烙印在了这片新征服的土地上。

而奉命留守的五千禁军骨干,则在将领的带领下,迅速进驻幽州各城门、武库和粮仓,加紧巡逻、修葺工事。

城墙上,破损的垛口被重新填补,坍塌的敌楼开始重建,工匠们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与士兵们的口令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备战交响曲”。

更显着的变化来自民间。

当“免除三年税赋”“流民归乡分田”的皇榜用朱砂写就,张贴在幽州及各州县的城门楼时,引起的轰动远超任何军事胜利。

饱经战乱、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百姓们,起初只是远远观望,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毕竟多年来,他们见惯了军阀的横征暴敛、契丹的烧杀抢掠,从未有过“免税分田”的奢望。

直到一名须发皆白的老丈颤抖着走上前,指着皇榜问值守的士兵:“官爷,这上面写的…是真的?以后不用交粮了?还能给地种?”

士兵停下手中的活计,朗声道:“老丈,这是陛下的圣旨,自然是真的!只要您是本地百姓,不管是流亡归来的,还是一直守在这里的,都能去县衙登记,领三亩地,官府还发粮种!三年不用交一文税!”

老丈听完,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对着汴梁方向连连磕头,涕泪交加:“陛下圣明!吴皇仁德啊!我们有活路了!”

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老丈的举动引发了连锁反应。

围观的百姓们纷纷上前,确认皇榜内容后,先是沉默,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无数人跪倒在地,对着皇榜叩拜,哭声、笑声、呼喊声混杂在一起,久久回荡在城门内外。

长期被契丹和军阀压榨的民生,如同久旱逢甘霖,开始迅速复苏。

幽州城内,关闭已久的店铺陆续重新开张,虽然货物不多,价格也稍贵,却是一个极其积极的信号,预示着商业正在恢复。

田野里,更是一派忙碌景象。

冰雪消融后,土地渐渐解冻,有胆大的农夫开始扛着锄头、牵着耕牛,走向自家的田地,许多田地此前因战乱荒芜,如今官府承诺“归耕者所有”,他们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整理土地、翻耕播种。

朝廷派发的粮种和农具虽然数量有限,多是陈年粟米和破旧锄头,却给了人们活下去的希望。一名农夫握着沉甸甸的粮种,对身边的儿子说:“好好种,等收了粮,咱们就能给你娶媳妇了。”

而对徐天“就地招兵,保家卫国”的旨意,燕云百姓的反应更为热烈。

燕云子弟自古尚武,更对契丹有着刻骨的仇恨,许多人的亲人死于契丹的屠刀之下,家园被契丹烧毁,这份仇恨早已深埋心底。

如今听说新朝皇帝不仅免了税、给了地,还要招募他们当兵打契丹,保护自己的家园,无数青壮年纷纷前往各州都督府设立的募兵点报名。

幽州的募兵点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打契丹,保家乡!”“杀胡虏,守疆土!”的口号,在各个募兵点此起彼伏,成为武德二年春天燕云大地上最响亮的声音。

短短三日,仅幽州一地便招募新兵五千余人,石守信驻守的蓟州更是募兵逾万,远超预期。

十日期限将尽时,李莽率先轻骑抵达幽州。

这位以勇猛着称的悍将,深知肩上责任重大,没有丝毫拖沓,接到圣旨的当日,他便与刘承珪交割了魏州军务,第二日便带着十名亲卫,骑着快马赶赴幽州。

抵达幽州城时,他身上的铠甲还沾着旅途的风尘,脸上带着疲惫,却没有丝毫懈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节度使府见到杜仲后,李莽未有丝毫寒暄,直接单膝跪地:“末将李莽,奉命前来交接燕云军务,请杜将军训示!”

杜仲连忙扶起他:“李将军不必多礼。燕云之事,干系重大,你我皆是为陛下效力,当同心协力。”

随后,杜仲将整理好的名册、图纸、档案一一交给李莽,亲自为他讲解:“幽州乃燕云核心,需驻重兵三万,重点防守西门和北门,那里直面契丹主力;蓟州是东北门户,石守信勇猛,可放心,但需提醒他提防契丹从辽东调兵;蔚州多山地,王景擅长山地战,可令其在山间设伏,阻敌偷袭……”

李莽凝神倾听,不时点头,遇到不懂的地方便立刻发问,杜仲皆耐心解答。

从清晨到深夜,两人一直在书房内商议,桌上的茶水换了几轮,烛火也燃尽了数根。

紧接着,石守信、崔协、王景、张彦泽以及监使陆贽等人,也陆续抵达各自任所。

石守信带着渝关血战的威名而来,蓟州百姓听闻是“守渝关的石将军”来了,纷纷涌上街头迎接,欢呼声不绝。

崔协则低调行事,抵达幽州后便立刻前往城防工地,查看城墙修缮情况。

陆贽更是雷厉风行,刚到任便召集属官,商议流民安置和粮种发放事宜。

幽州原节度使府现为总兵府,李莽抵达后的次日,一场由他主持、陆贽及各位都督参加的军政会议连夜召开。

烛火摇曳,映照着这些刚刚被赋予重任的将领文臣的脸庞,个个严肃而坚定。

“陛下将燕云十六州托付于我等效忠,是莫大的信任,亦是千斤重担!”李莽坐在主位,声音沉雄,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如今我等便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陆监使管民,保障粮饷、安抚百姓;我等掌兵,整训军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