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不同,这些都能量化成数据。穴位定位也一样,不能只说‘随骨移’,得说清楚骨缝的宽度、皮下脂肪的厚度对穴位的影响,这样才能复制推广。”她的话没错,作为医学院的科研助理,她深知“可复制性”对医学技术推广的重要性——林墨的手法再厉害,不能写成标准流程教给更多人,也只能是“独门绝技”,成不了能惠及大众的医术。
陈小雨咬着艾草饼,含糊不清地说:“可林哥教我认阿是穴的时候,就说‘以痛为腧’,哪里疼哪里就是穴,比图谱好记多了。上次我隔壁张奶奶腰疼,我按林哥教的找痛点,灸了两次就好了,也不用测什么数据啊。”苏清瑶转头看她,语气缓和了些:“小雨,那是运气好,刚好找到的痛点是有效刺激点。要是遇到内脏反射痛,比如心脏病放射到肩膀疼,你灸肩膀的痛点,不仅没用,还会耽误病情。”
这句话戳中了林墨的要害——他确实遇到过类似的病例,多年前有个大爷肩膀疼,他按肩痹治了半个月没好,后来大爷突发心梗送医院,他才知道是心脏问题的放射痛。这件事他一直记在医案里,标注着“辨症先辨病,痛处非病灶”。林墨拿起医案,翻到那一页递给苏清瑶:“你说得对,辨症是基础。但取穴不是辨病之后就按图谱来,得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他指着医案里的记录,“这个大爷是木工,常年握锯子,肩膀本身有劳损,心梗放射痛刚好叠加在劳损点上,所以一开始误判了。后来我总结,遇到手艺人的疼痛,先问职业,再查劳损点,再排除内脏反射,这样就不会错了。”
苏清瑶看着医案上的记录,字迹工整,还画了个简单的肩膀劳损点示意图,旁边标注着“木工握锯子发力点”,心里微微一动——她的实验报告里,从来没记录过“职业”这个变量。她想起导师上次说的话:“中医的优势在个体化治疗,我们做研究,不是要把它改成标准化的西医,而是要找到个体化背后的规律。”当时她没懂,现在看着林墨的医案,突然有点模糊的头绪。
“好,那我们就用实验验证你的‘规律’。”苏清瑶放下艾草饼,拿起图谱,指尖指着一页生僻穴位,“先考你基础的:辄筋穴在哪?主治什么?浮白穴的定位标准是什么?”她特意挑了这两个穴——辄筋穴在侧胸部,定位要结合肋间隙和乳头位置,容易混淆;浮白穴在头部,在天冲和完骨之间的弧形连线上,标准定位是“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光靠嘴说很难说清楚,必须结合精准的体表标志。
林墨的眉头果然微微蹙起——他能精准找到这两个穴,却记不住书本上的标准定义。他走到堂屋中央的穴位铜人旁,铜人是祖父留下的,比真人矮一点,表面的经络线条用朱砂涂过,有些地方已经褪色,但关键穴位都嵌着铜钉。林墨指着铜人的侧胸部:“辄筋穴在渊腋前一寸,平乳头,主治胸胁胀痛、呕吐。”他用拇指按在铜人乳头平齐的侧胸部,“你看,渊腋穴在腋下三寸,往前一寸,就是辄筋穴,这里对着的是胁肋部的筋络,肝气不舒的时候,这里会疼。”
“标准定义是‘在侧胸部,第4肋间隙,渊腋前1寸,平乳头’。”苏清瑶立刻补充,拿出卷尺量了量铜人上的位置,“你说的位置没错,但少了‘第4肋间隙’这个关键解剖标志。要是遇到乳头位置偏移的患者,比如乳腺手术后的女性,你怎么定位?”这个问题很尖锐,临床上确实有乳头位置异常的情况,只靠“平乳头”定位,很容易出错。
林墨没慌,从案几上拿起祖父的另一本医案,里面夹着几张老照片,是祖父当年给一位乳腺癌术后患者施治的记录。“你看这个患者,乳头因为手术移位了,祖父定位辄筋穴时,是先找第4肋间隙。”他指着照片上的标注,“从胸骨角往下数,第二肋间隙、第三肋间隙、第四肋间隙,找到第四肋间隙后,再从渊腋穴往前一寸,就不会错。”他又翻开一页,“祖父说‘体表标志有变异,骨缝肋间隙不变’,取穴时先找不变的骨标志,再找可变的体表标志,这是实战的诀窍。”
苏清瑶看着照片上的标注,精确到肋间隙的宽度和距离,比她实验室的定位记录还详细,心里的抵触又松动了些。但她没松口,又指着图谱上的浮白穴:“那浮白穴呢?标准定位是‘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这个弧形连线怎么量化?不同头型的人,弧线的曲率不同,交点位置也会变,你怎么保证定位精准?”
这次林墨没翻医案,直接让陈小雨过来:“小雨,你过来,我给清瑶演示。”陈小雨放下手里的竹耙,走到林墨身边,林墨先找到她耳后的乳突骨,用拇指按在上面:“这是完骨穴,在乳突骨的尖端;再找到头顶的天冲穴,在耳廓上缘的最高点往后一寸。”他用手指在两个穴位之间画了条弧线,“你看,这条弧线其实是沿着颞骨的轮廓走的,不管头型圆还是扁,颞骨的轮廓是固定的。中三分之一和上三分之一的交点,刚好在颞骨的一个小凹陷里,按下去有酸胀感,这就是浮白穴。”他用拇指按在那个凹陷处,陈小雨立刻“嘶”了一声:“有点酸,还有点麻!”
苏清瑶拿出随身携带的穴位定位检测仪,贴在陈小雨的头部,屏幕上显示定位误差01寸,远低于临床标准的03寸。她又换了个头型偏扁的候诊大爷过来,林墨同样先找乳突骨和天冲穴,再按颞骨轮廓找凹陷,检测仪显示误差还是01寸。苏清瑶愣住了——她在实验室用三维扫描技术定位浮白穴,误差也才008寸,林墨用手摸的精度,竟然和仪器差不多。
“这不是靠感觉,是靠摸骨。”林墨看出她的惊讶,解释道,“祖父教我认头面部穴位时,让我摸遍了不同头型的人的颞骨,记住凹陷的位置和手感。浮白穴的凹陷是颞骨的自然结构,不管头型怎么变,凹陷的位置都相对固定,按下去有酸胀感,就是找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