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还有这里,”父亲的手指在地图上点出几个位置,“地形起伏大,传统的架空线路会面临覆冰风险。”
武毅有些惊讶地抬头,“您了解这片区域?”
“三十年前,我参与过这里的农村电网改造。”武建国拉过一把椅子坐下,“那时候,我们 goal 是让每一个村庄都通上电,不管多么偏远的山村。”
武毅调出三维地形图,“我们计划在这些区段采用地下电缆,虽然成本高,但安全性和可靠性更好。”
父亲凑近屏幕,仔细查看着线路走向,“有点意思。现在的技术真是进步了。”
这是武毅多年来第一次听到父亲对他的工作表示肯定。他趁机打开一个仿真软件,“不仅如此,我们还在设计一种智能调度系统,能够根据ai算力中心的实时负载,动态调整电力分配。”
屏幕上,一条条光流沿着电网流动,时而汇聚,时而分流,宛如一支无形的交响乐团,在指挥棒下奏出和谐的乐章。
武建国凝视着这流动的光之图,久久不语。
周末,武毅受邀参加江城市电力学会的年会,父亲武建国作为荣誉理事也一同出席。
会上,武毅做了关于新型电网设计与ai算力发展的报告。他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坐着的多是像父亲一样头发花白的老电力人,心里不免有些紧张。
“各位前辈,我们正处在一个能源与算力双重革命的时代。”武毅的开场白后,会场安静下来。
他展示了全国ai算力增长与电力需求的对比曲线,两条线都几乎垂直上升;他解释了训练一个大模型所需的电量,相当于数百个家庭一年的用电;他描述了在能源安全战略下,电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我们曾经建设电网是为了照亮千家万户,是为了驱动工厂的机器。”武毅的声音逐渐充满激情,“而现在,我们建设电网也是为了支撑数字中国的脊梁。”
他展示了“织网计划”的设计图,那是一个集特高压骨干网、分布式能源接入、智能调度于一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在效果图中,无数光点在全国地图上流动,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国的能源互联网。
报告结束后,掌声持续了很久。武毅看到坐在前排的父亲,那双曾经严厉的眼睛里,闪烁着他不曾见过的光芒。
回家路上,武建国一直沉默着,直到走进家门,他才轻轻拍了拍武毅的肩膀。
“儿子,你们这一代电力人,看到了我们当年看不到的风景。”
那一刻,武毅感到心中某种坚硬的东西融化了。
项目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在最终的设计评审会上,武毅团队提出的智能电网方案遭到了部分专家的质疑。
“过于超前,风险不可控。”一位老专家直言不讳,“电网的首要任务是安全稳定,这么多新技术堆叠在一起,出了问题谁负责?”
武毅站在投影前,感受着会场上几乎凝固的空气。他深吸一口气,准备回答,却看见坐在会场后排的父亲站了起来。
“我来说两句。”武建国走向前台,接过武毅手中的激光笔。
“在座的不少人都和我一样,是老兵了。”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我们当年建设电网,面对的困难不比今天小。技术不成熟,设备落后,资金短缺。但我们还是建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力网络,因为我们知道,电力是国家的血脉,是发展的基石。”
他切换幻灯片,显示出武毅设计中的智能调度系统。
“现在,时代变了。我们的国家不仅需要电力,还需要算力。这两者已经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我儿子他们的设计,或许大胆,或许超前,但绝不是盲目冒险。它是建立在对能源安全和数字战略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创新。”
武建国转头看向武毅,眼中满是骄傲。
“我们老一辈总是担心年轻人不够稳重,但今天,我要说,是时候放手让他们去创造新的奇迹了。因为电网的脉搏,永远应该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会场先是寂静,随后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武毅看着父亲,突然明白,那本《电网诗篇》的真正意义——它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理念的传承。
夜幕降临,武毅和父亲登上了江城最高的建筑——电力调度大厦的顶楼观景台。
从那里望去,整座城市灯火辉煌,街道上车流如织,形成一条条流动的光带。而在城市西侧,一片区域格外明亮,那里正是建设中的ai算力园区。
“想想看,不久之后,那里的服务器将处理着海量数据,训练出可能改变世界的人工智能。”武毅指着那片光明的区域。
父亲点点头,目光却投向了更远处,“而更远的地方,风力发电机、光伏板、水轮机,正在为我们提供清洁的能源。”
两人沉默了一会,享受着这难得的默契。
“您知道吗,爸,”武毅轻声说,“在设计这些电网时,我常常觉得自己不像工程师,更像诗人。”
武建国笑了,“怎么说?”
“我们在用铁塔和银线,书写着关于光与能量的诗篇。每一基铁塔都是标点,每一条线路都是诗句,而流淌其中的电流,就是诗的韵律和节奏。”
父亲从口袋里掏出那本《电网诗篇》,递给武毅,“那么,这首诗的下一个章节,该由你来谱写了。”
武毅接过笔记本,感受着封面上皮革的质感。的一页,写下:
“电网的脉搏,永远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