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一个傍晚,林静站在办公室的窗边,望着楼下陆续离开的人群。她的手里攥着一份刚刚完成的变电站改造方案,这是她本周加班完成的第三个本不该由她负责的项目。
“小林,还没走啊?”副主任赵工从她身后经过,随口问了一句,目光却在她手中的文件上停留了一瞬。
“马上就走了,赵工。”林静微笑着回答,不动声色地将文件往身后挪了挪。
赵工点点头,没再多说什么,径直走向电梯间。林静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泛起一丝苦涩。三个月前,就是这位看似和蔼的领导,把本属于他亲信的项目塞给了她,理由是“能者多劳”。当她按时高质量完成后,功劳却记在了那位请了产假的同事名下。
这是林静在电力设计院工作的第三年。作为同济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的优秀生,她怀揣着对电力设计的热爱来到这里。初入职场的她单纯热情,谁的忙都帮,从修改图纸到替人加班,从帮忙查资料到代写会议纪要,她以为这是积累人脉、快速融入的方式。
然而现实给了她沉重一击。她的热心被当作理所当然,她的能力被利用,她的付出被忽视。设计院里的人际关系复杂得像一张无形的网,而她不过是那只刚撞上去的小飞虫。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林静轻声自语,将手中的文件塞进抽屉,锁好。这是她第一次拒绝上交不属于自己的工作成果。
——
周一早晨,林静刚在工位坐下,同组的王志强就凑了过来。
“小林,帮个忙呗。”王志强笑得殷勤,“我手头这个郊区电网改造项目,有个数据核对一直没做完,下午就要汇报了,你帮我弄一下?就你最细心了!”
若是从前,林静会毫不犹豫地答应。但这次,她抬起头,平静地回答:“抱歉啊王工,我自己的项目也正赶工期,张总那个新能源接入方案周三前必须完成。”
王志强显然没料到会被拒绝,愣了一下,随即语气略带强硬:“就一点数据,花不了你多少时间的。你也知道,我这个项目是刘副总亲自抓的。”
林静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避开王志强略带压迫的目光:“实在抽不出时间,要不您问问别人?”
办公室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几秒。王志强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冷哼一声,转身离开,低声嘟囔着:“才来几年就摆架子了”
林静感觉自己的心跳得厉害,手心微微出汗。这是她第一次明确拒绝同事的“求助”,那种内疚与不安几乎让她想追上去改口。但她强迫自己坐着不动,深呼吸了几下,继续专注地看着电脑屏幕。
午休时,她在食堂遇到了李工——设计院里少有的不参与是非的老工程师。李工看她独自一人,便端着餐盘坐到了她对面。
“听说你今天拒绝了王志强的请求?”李工开门见山。
林静心里一紧,设计院的消息传得真快。她点点头,有些忐忑地问:“我是不是做得太过了?”
李工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不过,恰到好处。你知道为什么王志强这种人总能在设计院混得开吗?”
林静摇摇头。
“因为他懂得利用别人的善良和不懂拒绝。”李工夹起一块茄子,慢条斯理地说,“在设计院这种技术单位,有能力的人很多,但懂得保护自己价值的人很少。太多年轻人以为一味迎合就能获得认可,实际上恰恰相反。”
林静若有所思:“所以,我应该学会拒绝?”
“不只是拒绝,”李工压低声音,“是学会冷处理。不该你接的活,不该你背的锅,不该你受的气,通通冷处理。能躲就躲,不会不能不知道。这是在设计院生存的智慧。”
“可是这样会不会显得太冷漠了?”林静困惑地问。
李工摇摇头:“冷处理不是冷漠,而是有选择地投入你的时间和精力。你的价值不在于你帮了多少人,而在于你完成了多少有价值的作品。设计院终究是技术单位,最终看的是你的专业能力,不是你的人情世故。”
这番话像一束光,照进了林静困惑已久的心。她想起自己大学时代为何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真正热爱电力事业,而不是为了在设计院里帮人打杂。
——
接下来的几周,林静开始有意识地实践“冷处理”原则。
当隔壁科室的杨姐又拿来一沓图纸请她“帮忙看看”时,她委婉地说自己正在赶项目,建议杨姐去找秘书安排正式的技术评审。
当赵工再次试图把本属于其他组的任务分配给她时,她拿出岗位职责说明书,礼貌而坚定地表示这超出了她的工作范围。
当一些同事在会议上习惯性地把失败归咎于她提供的“数据有问题”时,她不再沉默,而是平静地展示原始数据和计算过程,证明自己的专业判断。
改变是艰难的。有人开始在背后说她“变了”“清高”“不近人情”。一些原本和她关系还不错的同事也渐渐疏远了她,可能是担心被她拒绝的尴尬。有两次,她明显感觉到赵工在项目分配时给了她不那么好的任务。
但林静没有退缩。她把节省下来的时间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工作中。她深入研究智能电网前沿技术,重新梳理了部门的设计标准流程,还主动申请参与了一个省级重点变电站的投标设计。
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设计院里其实有不少像李工这样专注于技术的前辈,他们原本对她不冷不热,但在看到她展现出的专业能力和认真态度后,反而开始主动与她交流,分享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