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大明靖难:从朱柏焚府开始> 第17章 不负军令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章 不负军令(1 / 2)

卯时一刻。

校场鼓声已响,每一声都敲击在心尖上,催人起身。

朱柏赤足立于泥地,一招一式拆解鸳鸯阵,动作沉稳如山。

影卫六人围列而习,汗湿重衣,呼吸与他同频。

铁牛肩扛原木往返十里归来,膝盖微颤,却不敢停步。

“体能不过关,阵法再精也是空谈。”

朱柏横眉冷怼。

“战场之上,跑不动的人,最先死。”

话音未落,山道上载来铜铃轻响,两长三短,是峒长的通行暗号。

田胜贵来了。

他身披藤甲,腰悬铜斧,身后不仅跟着三十名青壮汉子,更有十馀名女子,皆着麻布短袄,发髻简朴,背着竹篓,篓中装着甘蔗、陶片。

“道长。”

田胜贵抱拳,声如裂石。

“人带来了。”

朱柏目光扫过,这是些什么人?

“不只是壮丁?”

田胜贵咧嘴一笑。

“你说要男女各尽其用,我琢磨了几夜,明白了一个理。”

“汉人讲男主外,女主内。咱们山里,女人也能扛柴、狩猎、制药。”

“既然道长要建新规矩,那我也破一回老例。”

他侧身让开,指向一名中年妇人:“这是我族长老之妻,李阿婆,擅辨草药,会腌渍发酵。”

他说完又指另一少女:“这是我侄女阿婻,手巧,能织网、制陶。”

朱柏心中一沉,尽是关系户?他默不作声。

田胜贵最后望向吴绎昕,正了正色。

“居士要办识字堂、开糖坊、炼精盐,我便从七寨抽人,每寨两名妇人,轮替前来学技。学成回去,教全寨。”

吴绎昕怔住:“你……不怕她们学了本事,不服管?”

田胜贵哈哈大笑:“怕?我巴不得她们都聪明!女人脑子活了,娃才有饭吃,寨子才不会穷死!”

他正色道:“道长练兵护山,你教她们手艺活命,这才是保境安民”。

朱柏深深看了他一眼:“田峒首,你比许多读书人明白事理。”

田胜贵摆手:“我不懂大道理。我只晓得哪天官兵打进来,光靠我这几个崽子挡不住。”

“全寨人都能熬糖、识字、煮盐、能帮着运粮治伤,甚至更多本事呢?那就不再是一群任人宰的羊。”

朱柏颔首:“你说对了。我要的不是一支兵,是一个能自己活下来的寨子。”

朱柏心中疑惑,但是没问。

不是说乡民都是土司私产吗?

当日巳时,识字堂开课。

吴绎昕立于竹案前,十五名女子肃坐,其中有李阿婆、阿婻,也有战死者遗孀、孤女。

“今日学三个字。”

她执笔醮墨:“人、仁、信。”

如她教导阿保一样。

阿婻举手:“居士,学会了熬糖,算不算信?”

吴绎昕笑了:“算。而且,你要做到。”

课毕,不能多了,怕他们记不住。

众人移步新建糖坊。

土灶三口,陶锅两具,皆由辅役队连夜赶制。

吴绎昕亲自演示:

“甘蔗榨汁,去沫加灰,一沸去杂,二沸控火,三沸收浆。”

她强调:“火大则焦,火小则稀,灰多则涩,灰少则浊。这灶上的功夫,大家都是好手,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第一锅开熬,众人摒息。

然而至二沸时,锅底发黑,气味焦苦。

“哎!这味道不对,废哩!”

李阿婆摇头,“我们寨子以前也试过,最后都扔了。”

吴绎昕不恼,只记下:“火势前急后缓,草木灰增半钱,再试。”

第二锅,火候稍稳,糖浆呈褐,冷却后成块,但质地粗糙,入口沙涩。

“还不行。”她道:“杂质未尽。”

众人渐有躁动。

阿婻低声:“要不就算了?反正也没人指望我们真能成。”

吴绎昕抬头,目光清亮:“峒首派你们来,不是让你们看热闹的。”

“他信你们能学会。我也信。”

“失败不可怕,放弃才可怕。”

她当众翻开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十七次试验:温度、时间、灰量、滤材。

“这手艺,本就没什么高深莫测,都是一次次试错得来的。有句老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众人哄堂大笑,气氛融洽。

第三锅,改用木炭过滤汁液,火势全程小火慢熬。

三时辰后,糖浆渐呈琥珀色,冷却凝块,轻敲有脆响。

吴绎昕取一小块入口,甜味纯正,无杂无涩。

“成了。”

她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屏住呼吸。

李阿婆颤斗着手摸了摸糖块:“这……这真是咱们自己做的?”

“是。”吴绎昕将糖分给每人一小块。

“从今天起,你们每个人都要学会这一整套工序。回去后,教你们寨子里的女人。”

阿婻忽然跪下:“居士,我愿留下多学十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