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都市言情>港娱电影人生> 第83章 靠涩涩影史留名(8.4k)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3章 靠涩涩影史留名(8.4k)(1 / 6)

当时间来到4月20日时。

一大早。

在一系列的数据完成对接之后,一家家报社的娱乐版面,纷纷被《撞到正》占据。

而随着各大报社印刷出来的一摞摞报纸,相继运送到港九各地,映入众人眼帘。

香江市民闲时无聊的吃瓜看报之馀。

影视圈的众人,特别是影坛方面的一应人群,却是纷纷震撼而惊愕,瞪大了自己的眼睛。

然后将自己的目光视线。

投注向了正在四月份的电影市场上,在复活节这个档期里面,肆意横扫,大杀四方的《撞到正》。

看向了——

那个宛若是被幸运女神所钟爱的宠儿。

那个被不少圈内人说成是昙花一现,最终必然会泯然众人矣的影坛伤仲永。

那个姓颜名祖的投机取巧者。

然而现在。

正在戏院火热上映的电影《撞到正》,一份份刺激眼球和心神的报纸,似乎都在讲述一个事实。

这个叫做颜祖的十九岁少年,并不是什么影坛伤仲永。

天才的世界,就是这么的不可思议。

第二部电影《撞到正》,电影票依旧大卖,且口碑出众,被大量的观众认可,给予了一个年度佳作的评价和反馈。

大量的称赞,狂飙的票房,热烈的反响。

都在告诉影坛的所有人,那堵拦下挡住了诸多“天才”、“新星”和“电影人”的新秀墙,并没有难倒颜祖。

甚至于说,颜祖渡过新秀墙的方式,并非是平稳落地,而是照旧的一飞冲天!

一如上一次的《鬼打鬼》!

那个代表着“顶尖大导演”门坎的五百万港币票房,对于颜祖而言,似乎与其他人有些不太一样。

对于当下大部分的电影人来说,难度极高,根本不可能,很难达得到的五百万港币票房。

颜祖似乎就需要那么普普通通的一脚。

这一刻,拿着报纸,看着报道,相当多的圈内人失去了言语,陷入了沉默,思绪忍不住地一顿翻飞。

邵氏,一间蕴藏着典雅与厚重气质的办公室。

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大摞的报纸,或是折叠好,或是摊开来。

明报、星岛日报、东方日报、南华早报、工商日报、都市日报、香江商报或大或小,其中有七八成左右的报纸,娱乐版头条都是颜祖和《撞到正》。

而剩下的几张报纸,娱乐版块的重要内容也有《撞到正》的身影。

毫不尤豫的说,这两天的香江影坛,再一次成为了一个属于颜祖的舞台。

聚光灯的光束,没有任何意外的汇聚照耀在了他的身上。

在这个复活节档期。

圈内的一应人物,成了台下的观众,只能看着身为主角的颜祖,在舞台上迎风而立,谈笑风生,享受胜利与掌声的美妙和滋味。

毕竟相比于上次的《鬼打鬼》,这一次的《撞到正》,尽管还有着一个第二导演许鞍华的存在。

但导演、编剧、男主角,总策划加投资人,插曲演唱者。

诸多的身份,此前的一系列投入,在这会儿统统变成了一道道光环,笼罩在了颜祖的身上。

映衬着那份耀眼夺目的光彩,没有人可以将颜祖忽略和无视。

挂在墙壁上面的时钟指针在转动。

关上了门,此刻显得有些安静的办公室里,只有两道身影。

一个是邵逸夫,一个是方逸华。

方逸华面色有些不佳,眼底深处掠起了一丝后悔之意。

邵逸夫这边却是面色如常,看着报纸上面的一篇篇报道,看得津津有味,时而颌首。

已经七十二岁的邵大亨,外表的面容已然苍老,然而内在的精神却依旧矍铄。

眉眼之间,藏有一种怡然不动如山岳,不为些许风雨而动摇的坚定和大气。

没错,就是大气。

虽然邵大亨的抠门是出了名的,但这只是在一些特定的金钱方面。

前半生的各种经历,早已经是将邵大亨的那颗心脏、那份意志,锤炼到了极致,说是千锤百炼也不为过。

就格局与气魄而言,邵大亨也是一等一的强。

少年时期,家道中落的邵家,选择一头扎进了尚在草创萌芽阶段的电影行业。

邵氏前身的天一影片公司,由邵大亨的大哥邵醉翁,在1924年于上海创立。

在天一遭受到同行们的“热情”对待,于上海有“六合围剿”,南下香江有“烈火焚天”之馀。

在1926年。

刚刚读完中学的邵大亨,便与三哥邵仁枚一起,南下新加坡,开始每天推着一架无声放映机,在南洋各地的乡间奔走。

向伟人学习,践行着“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

开拓外埠的电影发行网络。

在1931年,去欧美购买有声电影器材的邵大亨,所搭乘的轮船触礁沉没。

邵大亨抱着一块木板,在海上漂流了一天一夜后才获救,在生与死的间隙游了一圈。

三四十年代的动荡时期,已经在电影领域打下了一片江山的邵氏,包括戏院在内的一切,均被日军抢走霸占。

邵大亨本人更是因为拍摄反日电影,被日军抓进过大牢。

到了五六十年代,重新创建起来的邵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