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徽宗时期,蔡京任相,推行“崇宁兴学”,内核目标是重建并扩大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官学体系。
宋朝于崇宁元年(1102年),朝廷下令各州县设立“州县学”,实现“州县皆得有学,学皆有生”的普及教育目标,并在州县学内设置小学,百姓不分门第,皆可入学。
小学的教程内容,以基础文化知识为主,包括识字、习字、诵读经典(如《论语》《孝经》),兼授礼仪规范。
其经费来源,由朝廷拨付“学田”收入或地方财政支持,学生免缴学费,体现“公办”性质。
小学隶属州县学体系,由学官统一管理,优秀学生可升入州学、太学。
大体上与赵朔创建的教育体系是一致的。
不过,话说回来,宋朝和赵朔创建的大元,能是一回事吗?
受财政、师资和地方执行力度影响,宋朝许多地区的小学,未能持续运作。等到蔡京失势后,这套教育体系越来越荒废。
接下来就是靖康耻,这套华夏古代的“义务教育”就彻底不中用了。
赵朔则重新把宋朝义务教育捡起来。
宋朝办不到的事,赵朔能办到!
现在,他就要用三年的免费教育,奠定大元的长盛之基。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之君可以把免费教育的年限延长,五年,七年,甚至是九年!
“陛下圣明!吾皇圣明!”
“妙极!妙极!从今往后,我华夏无论贫富贵贱,天下孩童皆有书可读!”
“想不到……真想不到啊!微臣随陛下征战半生,竟能亲眼见证如此伟业!值了!臣此生无憾!”
“铸鼎!这是真正的铸鼎啊!大禹统一天下铸九鼎算什么,陛下的三年免费教育,将铸就我大元的文治昌明之鼎啊!我大元,威武!”
“对!我大元之功业,不仅远超秦皇汉武,即便是上古圣王尧舜禹也恐怕大大不如!”
……
在场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北宋时那场持续时间非常短的免费义务教育。
他们闻听如此德政,无不欣喜若狂。毕竟,没有人比华夏人更喜欢读书,更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了。
就算有知道的,那又怎么样?
蔡京当初实行免费教育的时候,人们就不看好。
毕竟,你有钱吗?你有钱吗?
宋朝朝廷的收入是多,但是冗官冗兵冗费,再加之好大喜功铺张浪费的宋徽宗,已经把国库糟践的差不多了。
就算再好的政策,也没多少钱执行。
宋朝的免费教育,夭折是一定的!
而大元前所未有的兴盛,此事却是可以成功的!
在场的军民百姓们,岂能不激动异常?
杨惟中很快宣读了第三道恩旨。
所有参与今日这场登基大典之人,俱皆有赏。根据官阶身份,赏赐各有不同。
普通军士和普通百姓,俱皆赏银一两,钞一元。
所谓“钞”就是纸币了。
赵朔汗国的银行开业,已经超过十年。在民间,银行开具的“汇票”甚为流行。
赵朔正好趁着这个开国的机会,正式推行纸币。
这些纸币,随时可以在银行内换成银子。
还有这种好事?
发钱谁不爱啊?
现场再次一片欢腾。
祭天仪式结束后,赵朔回宫,中都城内各个茶楼酒肆内爆满,爆竹阵阵,欢笑声声,一片欢腾,简直比过年时都要热闹的多。
毕竟,中都一半的家庭,白得了一笔外财,不狠狠消费一把怎么行?
第二日,赵朔开始以大元皇帝的身份,正式治政,又是旨意连发。
第一道旨意,追封五世祖先。
第二道旨意,封华筝为皇后,赵赫为太子。后宫但凡给赵朔生下子女的女子,俱有封号。
第三道旨意,宣布今年为至元元年。
以后大元就这么一个年号了,新皇登基,不必再换年号。
第四道旨意,则是修史。
也就是金史和宋史。
赵朔灭金国和宋国,按说早就该给这两个国家修史了。
不过,之前他头上一直有个蒙古大汗,名不正言不顺。再说了,这事也不着急。
现在赵朔正式登基,命文仪领班,开始修《宋史》和《金史》,给这两个国家盖棺定论。
文仪就是历史记载中文天祥的父亲。
历史上文仪并未出仕,在赵朔改变的世界上,如今官居礼部侍郎之职。
他的儿子取名云孙,今年十四岁。
赵朔也不知道,因为自己的蝴蝶效应,这文云孙是不是那个文天祥。
不管了,如果此人以后高中状元,赵朔就给他赐名“天祥”。如果没高中状元就算了,按部就班地培养吧。
另外,赵朔还给了礼部一个任务,是为华夏重新设置一个统一的纪元。
无论欧罗巴的罗马教,还是亚洲的真神教,都是有完整纪元的,与他们认定的圣人有关。罗马教的纪元是以罗马教圣人的生日为起点,真教神是从真神教圣人从麦加迁徙至麦地那为元年起点。
华夏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纪元,甚为不美。
赵朔给了礼部四个选择,让他们仔细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