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还处于打基础的阶段,尚未接触政务。
没吃过猪肉总看过猪跑。
受后世各种文艺作品耳濡目染,朱雄英对朝廷政治并不陌生。
朝堂里的绝大部分矛盾,说白了都是钱闹的。
朱元璋出身草莽,坚持农业是立国之本,重农轻商,因商业易滋生投机和奢侈之风,对商业进行严格限制。
朱雄英虽然对明帝国还不够了解,无农不稳,无商不富的道理还是懂的。
朱元璋懂了一半。
马皇后已经提醒朱雄英,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朱雄英就算再有想法,这会儿也得憋着。
朱雄英现在总算知道想做点事有多难,即便 也不是无所不能,必须依靠体系的力量,才能获得真正的权力。
徐达、冯胜等人自持身份,只和朱雄英打个招呼,并没有表现的太亲热。
郑国公常茂和永昌侯蓝玉,不仅对朱雄英亲热有加,而且看向朱标的眼神都带了不满。
“你们——唉——”
朱标一声长叹,有苦说不出。
自朱雄英搬出春和宫,吕氏对朱允熥,以及朱标和常氏所生的两个女儿愈发关心,简直比自己和朱标的孩子都上心。
当着朱标的面,吕氏虽然什么都不说,一切如常。
朱标经常见吕氏红着眼圈,背地里不知道哭过多少回。
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吕氏的表现,让朱标对朱雄英愈发不满。
常氏离世后,常茂、蓝玉和朱标唯一的纽带就是朱雄英。
如果朱雄英真有个三长两短,纵使和朱标没有任何关系,朱标也难逃瓜田李下。
朱雄英搬离春和宫,虽然不是针对朱标,却使朱标备受煎熬。
“太孙殿下,日后但有所需,且吩咐太平,臣纵使天南海北,万死不辞!”
蓝玉不惑之年,是明帝国最出色的青年将领,也是朱元璋为朱标准备的肱股之臣。
朱标和朱雄英父子生隙,蓝玉当着朱标的面这么说,委实已经对朱标非常不满。
“太平的字写得好,人也谦和有礼,多谢永昌侯——”
朱雄英的表达方式,比蓝玉更得体。
朱标眼前一亮,若有所思。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动不动就万死不辞的,什么意思?
朱雄英表面上是感谢蓝玉把蓝太平送进飞龙宫担任伴读,实际上是给蓝玉承诺。
君不负我,我必不负君。
我儿子真的是太棒了——
随我!
常茂人狠话不多,做事比蓝玉更高调。
蓝玉只是把蓝太平送进飞龙宫当伴读。
常森率领的百户所,现在已经满员。
中山王可用的人手多了,只是事发仓促,第一批到飞龙宫的才只有十几人。
作为淮西勋贵集团的内核,常茂牵头,不仅徐达、冯胜、连中山侯汤和、西平侯沐英、武定侯郭英,颍川侯傅友德、长兴侯耿炳文、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贞,乃至已经致仕的韩国公李善长,纷纷将家中得力子弟送往飞龙宫,担任朱雄英的随从侍卫。
现在飞龙宫,连养马的都是公爷的儿子。
对常茂这个便宜舅舅,朱雄英也颇为头疼。
常氏乃是常遇春的嫡长女。
常茂不是常遇春的嫡子,只是庶子,常升和常森,才是常遇春的嫡子,常氏的一母同胞,朱雄英的亲舅舅。
蓝玉和常茂,并没有实质上的血缘关系,只是名义上的亲戚。
常茂的妻子是冯胜的女儿,又继承了常遇春的爵位,在淮西勋贵集团中的地位非常特殊。
常茂矫稚不行事,他的一名侍妾,曾是常遇春的侍妾。
朱雄英当初是没办法,事急从权,才和郑国公府亲近。
对于常茂的所作所为,朱雄英是极不赞成的。
朱元璋看热闹的同时,也在观察勋贵的表现。
朱元璋并不反对勋贵集团亲近朱雄英,他们是朱雄英的天然盟友。
一架吵到日中天,朱元璋终于心满意足,退朝。
退朝后还有节目。
洪武二年朱元璋下昭,常朝后赐食。
赐食由光禄寺负责,食材取自上林苑,不足则向民间采购。
朱元璋提倡节俭,御膳中常杂以“糠秕”,难以下咽。
这也不是朱元璋刻意为为难朝臣,朱雄英如果不在坤宁宫吃饭,朱元璋和马皇后也常常“蔬食二器”,只是两个素菜而已。
武英殿空间有限,殿内只能容公侯一品就坐,二品到四品,及翰林院官员只能坐在武英殿外的走廊里。
五品最惨,只能坐在武英殿门前的空地和台阶上。
朱雄英本想和朱标一起感受下赐食,不想却被朱元璋带回坤宁宫。
“你若是想吃,待会儿让光禄寺给你送一份。”
朱元璋恶意满满。
朱雄英头摇的顿时像拨浪鼓。
还是算了吧。
坤宁宫的饭菜虽然不甚奢华,至少没有糠秕。
“等到你当这个家的时候,就知道当家人有多难了——”
朱元璋感叹,突然话锋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