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一碗只是说说而已,好大孙正在长身体,一定要吃的饱饱的才行,吃饱了才有劲长力气。
朱雄英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现在不仅力气见长,身高也在蹭蹭长。
朱雄英刚搬到飞龙宫的时候,还只能用40斤的弓,
现在朱雄英用的弓是60斤,已经达到明军最低标准。
考虑到朱雄英的年龄,这种进步速度堪称骇人听闻,用“天生神力”来形容并不过分。
常森无比羡慕。
那帝国百万大军都可以悬梁自尽了。
朱雄英认为李希颜是故意为难我胖虎。
即使用硬笔,最快也要半个月。
朱雄英不可能把所有时间都用在抄书上。
朱雄英理解李希颜的为难。
李希颜以前在大本堂当教授的时候,经常用毛笔捅皇子的脑门。
有一次被朱元璋看到了,朱元璋很生气。
马皇后说:哪里有用尧、舜的标准,来教导你儿子,反使你发脾气的?
朱元璋虽然残暴,但是个讲理的人,遂对李希颜愈发敬重。
李希颜也不傻,对待朱雄英的态度,和对待皇子截然不同。
皇子的脑门可以捅,朱雄英的脑门碰不得。
朱雄英也无需惩戒。
好在马皇后让朱雄英理解了什么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李希颜在讲解《大明律》的时候,朱雄英总算老实了,不再动不动就质疑,和李芳英、蓝太平一起用心听讲。
李芳英和蓝太平都是朱雄英的伴读。
朱雄英现在也不再叫“三哥”了,跟着常森一起叫三英,太平。
蓝太平到飞龙宫第一天,被朱雄英叫了一声“二舅”,吓得大病一场,在家休养了整整一旬,才鼓足勇气再次回到飞龙宫。
朱雄英要是还坚持自己的规矩,不仅起不到想要的作用,反倒会害了蓝太平。
常森以锦衣卫百户担任飞龙宫侍卫统领,天天领着一群小公爷小侯爷在校场骑马射箭,好不快活。
各路公侯并没有将自己的嫡长子送入飞龙宫,送来的要么是嫡子,要么是庶子,甚至是从子。
从子是兄弟姐妹的儿子。
朱雄英不仅不生气,反倒更开心。
嫡长子拥有继承权,生来富贵。
没有继承权的“小公爷”和“小侯爷”,想真正成为“公爷”、“侯爷”只能靠自己的实力。
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泾渭分明。
公侯本质也是军户,子弟虽然也能参加科考,纵使考中,也会遭到文官集团的集体针对。
虽然这个大明不是朱雄英熟知的大明。
很多本质上的东西是不会变的。
勋贵集团是世袭贵族,于国同休,是王室的天然盟友。
文官集团是流水官,你方唱罢我登场,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就是这个意思。
公侯们还是知道利害,送到飞龙宫的子弟不仅个个弓马娴熟,且自幼熟读兵书熟悉军务。
话本里的纨绔子弟不仅没机会到飞龙宫,甚至连出门的机会都没有。
动不动就株连九族的时代,纨绔子弟就不要出门招灾惹祸了。
朱雄英虽然不拒绝学习《大明律》,每天的学习时间减少到只有半个时辰,剩馀时间朱雄英自己安排。
蓝太平不解。
既然要学,为何一知半解?
“李师教我们一时,教不了一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才是王道。”
勋贵子弟读书的概率太低了,朱雄英身边只有李芳英和蓝太平两个伴读,对他俩非常重视。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蓝太平如遭雷击,反复念叨“知行合一”,竟是痴了。
转天,朱雄英的“知行合一”就传遍皇宫。
朱元璋真没认朱熹为祖宗,只是比较推崇这位同宗。
朱熹主张“知先行后”,认为需先明理,而后实践。
朱雄英更进一步,将“知”和“行”的关系提高到哲学的高度,高下立判。
李希颜如坐针毯,再次找朱元璋辞职。
李希颜这一次说什么都不干了。
“老李,切莫妄自菲薄,允??知行合一,恰恰是你教导有功,赏!”
朱元璋心花怒放,奖励李希颜绢十匹,钞百锭,湖笔十支,歙砚十方。
“陛下,臣并非居功邀赏——”
李希颜哭笑不得,他是真的想辞职回家,努力实践知行合一。
“老李,你这么说就是你的不对了,难道朕是赏罚不明的昏君不成?”
朱元璋哈哈大笑,拍着李希颜的肩膀,鼓励李希颜好好干。
李希颜诚惶诚恐,半推半就。
辞职是真的。
诚惶诚恐也是真的。
李希颜是读书人,知道“知行合一”的威力,朱雄英虽然只是随口一说,换成其他人,几可开宗立派。
不是几可。
朱元璋出身草莽,士人虽然不说,内心肯定有想法。
朱元璋着《御制尚书洪范注》,努力扭转老朱家在士人心目中的大老粗形象,实话实说,效果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