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要求朱雄英在朝会上只能带耳朵,不能带嘴,有话也要憋着。
既然憋不住,那肯定是有大事。
回到乾清宫,朱元璋换了衣服静了手,才细问朱雄英。
“陈新安居心不良,该杀!”
朱雄英一上来就语出惊人。
朱标眼神充满愤怒。
朱元璋笑眯眯问道:“为何?”
“一为停罢铁厂,二为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三为居心叵测。”
朱雄英不知道朱元璋和朱标为什么看不到,这个折子明显是一个巨坑。。
“铁厂随用随炼,是为定例;令民得自行采炼,岁输铁课每三十分取其二亦不为过;今军器不乏,而民业已定,铁厂无益于国,且重扰民,你小小年纪怎可——”
朱标又急又怒。
朱元璋抬手阻止,继续问朱雄英:“你怎么说?”
“钢铁事关重大,岂能无益于国?”
朱雄英的表情,前所未有的严肃。
“钢铁行业重在持续,不管是将士们的盔甲兵刃,还是农具,都需要大量钢铁——”
“这些不用你说!”
朱标没好气儿。
“若官厂停产,官厂里的工匠和民夫怎么办,吃什么?”
朱雄英不气,换成其他事,朱雄英可以不管不问装哑巴。
这件事不行。
“你连帝国的匠户制度都不清楚,还敢妄言国政?”
朱标冷笑,今天一定要狠狠的教训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熊孩子。
“轮班匠和住作匠,我知道。”
朱雄英已经不是刚穿越时那个两眼一抹黑的小傻子了。
朱标气势不减:“既然你知道,难道还能饿死他们不成?”
朱标对技术人员的冷漠态度,令人心寒。
明帝国的匠户分两种,一种轮班匠,每年需自备路费,按照朝廷的要求前往指定的工坊,为朝廷无偿工作三个月。
住作匠每月为朝廷工作十天,待遇仅比轮班匠好一点,依然不足以养家糊口。
为保证有充足的人力供应,朝廷对匠户进行严格管理,匠户不仅不能分户,而且将匠户列入匠籍,采取世袭制度,世世代代都是匠户,且匠户子弟理论上不能从事其他工作。
匠户家庭同时只能有一个人为朝廷工作。
由于匠人薪水微薄,连其本人在没有工作的时候也需要打零工,才能维持生活。
如果家里再有三五个孩子。
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
“不如这样,既然朝廷要停办官营铁厂,不如将铁厂交给我经营如何,我也和民人一样,按照十五税一的比例缴税,绝不拖欠一分一毫。”
朱雄英不想跟朱标吵架。
吵架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会激化矛盾。
“你你你——”
朱标怒极,指着朱雄英的手指都在颤斗。
朱元璋摇头,似乎对朱雄英非常失望。
朱雄英对朱元璋和朱标,以及明帝国更失望。
明帝国确实很强大,但是问题也很多。
钢铁一时够用了就停办铁厂。
下西洋劳民伤财就停止下西洋。
为防止倭寇袭扰就片帆不得入海。
为警醒后世子孙重视边防就天子守国门,将天子和首都置于危墙之下。
为什么做事要这么极端呢。
难道就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
“停办官营铁厂,会造成严重的技术流失,以及经济损失,三千万斤并非足用,帝国需要钢铁的地方太多了,发展潜力巨大——”
“住口!”
朱标见朱雄英还说个不停,大发雷霆。
“雄英,为上者当专心治国之道,怎么能把精力用在工匠、商贾这些贱业之上?”
朱元璋不想看到朱雄英误入歧途。
“工匠和商贾难道不是帝国的百姓?钢铁事关国计民生,这若不是治国,什么才是治国?”
朱雄英并不认为技术和商业是贱业。
朱元璋和朱标并不这么认为,于是素来简在帝心的 朱雄英被禁足飞龙宫。
朱雄英很生气,中午既没去春和宫,晚上也没去坤宁宫。
戌初,朱雄英正在望江楼抄写《礼记》,马皇后亲至。
这是马皇后第一次来望江楼。
马皇后知道朱雄英中午和晚上都没有吃饭,不仅给朱雄英带来了他最爱吃的红烧狮子头,而且还带来了一只盐水鸭。
原来这时候应天人就已经很爱吃鸭子了。
难怪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走出应天。
马皇后本来担心饿着好大孙。
来到望江楼一看,朱雄英的书房里又是水果又是点心的,根本就不缺吃的。
朱雄英才不是要绝食呢,只是不想看到朱元璋和朱标。
这爷俩一个比一个倔,几乎不可能被说服。
坚持虽然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过了头就是顽固。
整天嘴里喊着“中庸”,为什么到了做事上,一个比一个爱钻牛角尖呢。
“跟皇祖母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