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的谋定而后动,让朱元璋对朱雄英多了一些信心。
早饭还是在坤宁宫,一直到武英殿,朱雄英都在和朱元璋讨论关于铁厂的问题。
炼铁殊非易事,“烧炭”、“淘沙”、“铸铁”、“炒炼”等不同工序,皆由专业的匠户负责。
时下的帝国铁厂,通常都是在夏季采矿,秋季选矿,集中在冬春两季冶炼。
这样的好处是避开农忙时节,充分利用劳动力。
负面影响是高炉都是一次性设备,每一个冶炼周期结束,炉体就会废弃,待用时再重建。
难怪官办铁厂成本高。
“采矿和选矿可以集中在夏秋两季进行,冶炼则不必集中在冬春两季,一年四季都可以。”
朱雄英现在已经有了点思路。
“夏季采矿有限,只够冬春两季使用,一年四季不停,矿石不够用。”
朱元璋多半也是刚刚恶补的知识。
“若是矿石不够用,就想办法多挖矿石,或者少建一些高炉,这样不又能减少一部分浪费吗?”
朱雄英小学学过的《统筹方法》,终于派上了用场。
朱元璋眉头紧皱,这么简单的事,朕咋没想起来呢。
简单吗?
这是科学。
“我已命人将13座铁厂的大师傅都请至应天,让他们互相交流,规范技术程序,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流程。”
朱雄英要改变铁厂之间实力不均衡的现状。
铁厂分散于天南地北,技术人员之间没有交流,技术传承只靠口口相传,这样肯定不行。
朱雄英要大炼钢铁,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这些大师傅以及他们的家人,个个都是宝贝。
匠户为保证正常轮换,每一个家人,尤其是儿子,其实都是技术人员。
钢铁官营,这些大师傅虽然身怀绝技,生活水平比普通匠户,其实强不了多少。
朱雄英不仅要提高这些大师傅的福利待遇,而且想找朱元璋讨一个特权,允许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师傅脱离匠籍,至少可以让他们的儿子,或者某一个儿子脱离匠籍。
帝国对于户籍管理非常严格,匠户的儿子永远都是匠户,除非脱离匠籍。
从事其他行业倒是可以,比如做点小生意什么的。
可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没比匠户好到哪儿去。
“此事以后再说——”
朱元璋突然变脸。
朱元璋花费了很多精力,才完成了帝国的黄册制度。
到了朱雄英这里,黄册制度似乎不值一提,不仅没有起到稳定帝国的作用,反而阻碍了帝国的发展,这要能给好脸才怪呢。
朱雄英不急,温水煮青蛙,慢慢来。
金三办事还是很有效率的,按照朱雄英的要求,给庄子里每一户分发了十只鸡和两只羊。
庄户们又喜又愁。
金三事务繁忙,还要负责统计价目,没时间来庄子。
负责这件事的是飞龙宫副总管常德,以及锦衣卫百户徐膺绪。
庄户们难以置信,天上居然真掉馅饼?
天上掉馅饼固然可喜,鸡和羊的食物又让庄户们犯了愁。
玉米、红薯和土豆等高产作物,现在还没有进入明帝国,粮食历朝历代都是重中之重。
人都不够吃,哪有粮食养这些牲畜?
“太孙殿下大恩大德,免了尔等去年和今年的子粒,以后的子粒,按照六十税一征收,如果这还不够吃,尔等还是找根麻绳,把自己吊死算了!”
常德话说的刻薄。
“真的是六十税一吗?”
庄头王大喜出望外。
“太孙殿下岂会和尔等玩笑,尔等配吗?”
常德冷笑。
“大孙殿下大恩大德,快去把庄子里的老人都请来,去给太孙殿下磕头。”
王大吩咐身边的壮丁。
“免了,尔等去磕头,太孙殿下不仅要赏,还要让人用车把尔等送回来,尔等是去磕头,还是去讨赏?”
常德一眼识破。
“自然是去磕头,太孙殿下大恩大德,无以为报——”
王大表情无比诚恳。
“免了,过好尔等自己的日子,不要让太孙殿下为尔等劳心,比什么都强。”
常德说完,翻身上马就走。
徐膺绪冷眼旁观,若有所思。
徐膺绪的任务,是监督常德不要做手脚。
锦衣卫和内宦是两个系统,互不隶属。
徐膺绪乃徐达第四子,还不至于因为这点事,和常德狼狈为奸。
徐膺绪虽然在飞龙宫也有了办公室,随时可以返回魏国公府。
徐膺绪回到魏国公府的时候,徐达正在琢磨朱雄英。
徐家和皇家有亲戚,徐达长女嫁给朱棣成为燕王妃,两家来往很亲密。
作为淮西勋贵的内核,年前魏国公府往飞龙宫送了礼物,飞龙宫回了礼,有来有往。
飞龙宫回的礼,有一只狮子猫,而且是指定给三小姐徐妙锦的,这就让徐达犯了嘀咕。
太孙妃虚席以待,朱雄英和徐妙锦的年龄也合适,本是天作之合。
可长女嫁给了朱雄英的四叔,徐妙锦和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