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不过是中人之姿,并非世人口中的“天纵之才”,虽然多了几百年的知识,但是在人情世故上还有的学,跟朱元璋差得远
朱雄英不妄自菲薄。
资质好不好,得看跟谁比。
朱元璋是别想了,历史上的皇帝,朱元璋即便排不到前三,至少能排前五,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碰瓷的。
跟朱标还是能拼一下的。
朱雄英听话,晚上就把宋纳的折子抄一遍,转天带着去武英殿。
朱雄英一本正经,将奏折呈上。
宋利紧走几步过来将奏折从朱雄英手上取走,转呈朱元璋。
这时候依规矩,朱雄英还要口述奏折内容,好叫朝臣得知。
鉴于折子是抄的,朱雄英也就不念了。
朝臣这会儿也顾不上奏折的内容,都被“请重开科举”这几个字给震懵了。
科举制度对于帝国的重要性毋庸赘述。
朱元璋对于科举的态度人尽皆知。
关键在于谁来打破僵局。
以前阁老们都期待朱标能成为打破僵局的那个人。
基于某些不可为人知的原因,朱标在重开科举这件事上同样左右为难。
“士子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十年寒窗苦读,期待有朝一日以报皇恩,望陛下垂怜天下士人,重开科举!”
宋纳第一个出列。
“请陛下开恩——”
吏部尚书阮畯紧随其后。
“请陛下开恩——”
阁老们纷纷出列,争先恐后。
“请陛下开恩——”
蓝玉在阁老们的侧目中出列,公开表达对朱雄英的支持。
“请陛下开恩——”
以徐达和汤和为首的淮西勋贵纷纷跟上。
开科举,跟你们勋贵有啥关系?
关系大了。
虽然勋贵子弟主要是通过恩萌(继承)和特授(皇帝直接任命)步入仕途。
朱元璋并未禁止勋贵子弟参加科举。
勋贵家族只有嫡长子有继承权,若重开科举,其馀子弟就多了一条进入仕途的途径。
万众期待中,朱元璋的玉玺重重落在朱雄英的奏折上。
消息传出,举国轰动。
“重开科举的消息传到国子监之后,国子监的一名监生居然欢喜的疯了——这几天到宫门前磕头拜谢的士子如过江之卿,络绎不绝,有人提议在文庙为殿下塑金身,让殿下享受天下士人的香火供奉——”
金三满脸喜色,太孙殿下这是要成圣的节奏啊。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朱雄英以身证道,飞龙宫上下人人皆有好处。
捕鼠官一顿都能加个鸡腿。
李准万般纠结,不知道要不要遵从兄命准备科考。
先不说李准能不能考中,如果全力准备科考,锦衣卫的差事就要辞了。
李准的哥哥,是朱元璋长女临安公主的驸马李祺。
李祺知道李准的才能,希望李准通过科举功成名就。
李准自己拿不定主意,回家请教李善长。
“放着飞龙宫的通天大道不走,去挤科考的独木桥,荒唐!”
李善长很生气,要求李准牢牢抱紧飞龙宫的大腿。
李祺自命不凡,娶了临安公主还不满足,浑不知李家已大难临头。
胡惟庸在担任宁国知县的时候,因李善长的推荐才得到朱元璋的赏识,被越级提拔为太常少卿,后升任左丞相。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之子李佑,娶了胡惟庸的侄女。
胡惟庸被诛杀的时候,有人举报李存义父子为胡惟庸同党,被朱标留中不发。
李善长当头棒喝,说不得还要把李祺叫回来骂一顿。
有一说一,朱元璋对李祺还是挺不错的,并没有把李祺当猪养,“四方水旱,每命祺往振济”。
这是人尽其用的又一范例,李祺若是能力强有本事,朱元璋也不会只让李祺去赈灾。
李善长被杀时,李祺父子虽得以免死,被囚禁在家。
建文继位后,李祺被赦免,奉命驻守江浦。
建文四年,江浦被燕军攻破,李祺投水而死。
和李准不同,蓝太平并没有动摇,坚守飞龙宫。
蓝玉担心蓝太平无法完成朱雄英交办的任务,派秦鸿协助蓝太平。
秦鸿老成持重,虽然没有动用蓝府的资源,将飞龙宫的资源利用的很充分。
秦鸿不仅亲自负责原材料的采购,而且推荐自己的长子秦瑞担任社师。
“德璋大才,纵然今年科举不中,明后年必一鸣惊人,前程远大,先生如何舍得?”
秦瑞曾是蓝太平的伴读,两人关系极好。
“求公子开恩,在太孙殿下面前多多美言几句,为德璋求个前程。”
秦鸿为了给自己的儿子铺路,舍下老脸求蓝太平。
“先生放心,我和德璋自幼相知,若有机会,定会将德璋荐与殿下。”
蓝太平也知道机会难得。
社师就是社学的老师,待遇和廪生一样,月粮六斗。
以蓝玉对秦鸿的重视,秦鸿完全可以帮秦瑞找到更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