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南的战争,是由傅友德率领蓝玉和沐英负责。
傅友德生于乙丑年(1325年),已年近六旬。
沐英镇西南,无暇分身。
朱元璋想让蓝玉担任主将,率军出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户部年年拉饥荒,至少需要二年,才能为明军备足出征所需要的粮草。
朱雄英知道要到两年后才出征就不急了。
再过两年,朱雄英12岁,四舍五入即将成丁。
即便是现在,单从外表看,朱雄英已经和成年人没有多大区别。
甚至在武力上,按照明军的标准,朱雄英已经进入“优秀”级别。
“二叔和三叔、四叔都可以率军出征,我为什么不行?”
朱雄英给朱元璋挖坑。
“你二叔和三叔、四叔都是成年后才领兵出征,你才多大?”
朱元璋随口敷衍。
朱雄英自以为得计。
说好的金口玉言,别到时候食言而肥哦。
朱元璋看着暗自窃喜的朱雄英冷笑不已。
爷爷我既然能给你爹现改《祖训录》,你比你爹多长了一个脑袋么。
两年之后的事,两年后再说。
在钱粮的刺激下,匠户子弟爆发出巨大的工作热情,短短一个夏天,挖出来的铁矿石是往年的四倍。
沉造彻底麻木。
朱雄英原本是说,如果铁矿石不足,就减少炼铁炉的数量。
现在看来,炼铁炉的数量不仅不用减少,而且还要增加。
之前是冬春两季冶炼,半年炼一年的量。
现在既然挖出了四倍的矿石,炼铁炉的数量应该加一倍才对。
“不增不减,继续按照往年的数量建造铁炉。”
朱雄英不确定矿石的产量是否稳定,先看个一年再说,如果一年后的矿石产量能保持稳定,到时候再增加铁炉的数量也不晚。
沉造心悦诚服,在他眼中,朱雄英拥有和年龄不相符的老成持重。
和冶金清吏司,以及研究所同时动工的,还有两座大鉴炉,按照朱雄英的吩咐,这两座大鉴炉,所有能用铁料取代石料的结构,全部采用铁料,以减少损耗增加寿命。
铁厂在冬春两季集中冶炼,其中一个原因是铁炉的寿命,不足以维持一整年的运行。
朱雄英吩咐沉造,研究所不仅要进行冶金技术,和设备升级方面的研究,而且要进行环保方面的研究。
钢铁是重污染行业,不仅会污染水源,而且会产生严重的空气污染。
明帝国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钢铁工业。
朱雄英希望明帝国在保持工业领先的同时,也能留得住青山绿水,至少不能让应天,沦落为伦敦那样的“雾都”。
沉造头大,因为朱雄英不仅要保护环境,而且还要求对工匠进行更严密的保护。
明帝国不仅没有环保这个概念,在“劳动保护”这方面,同样没有涉足。
帝国在十四年统计人口的时候,并没有进行年龄统计,只有“成丁”和“未成丁”。
“丁”是指16至60岁之间的成年男性,帝国依据“丁”的数量确定徭役和丁税。
朱雄英已经吩咐沉造,对13家铁厂下属的匠户进行更精确的统计,不仅要统计“丁”的数量,而且要精确到年龄。
虽然现在还没有结果,朱雄英通过沉造和陈冶了解到,匠户子弟,尤其是一线匠户子弟,鲜少超过40岁,大多是在40岁之前,就因为身体原因退居二线,由子弟接手一线工作。
大鉴炉的炉温超过1400度,一线工人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终日在大鉴炉旁边被炉火炙烤,能活到40岁退休,堪称福大命大。
朱雄英不仅为一线工人准备了手套和口罩,而且还要研究所研究隔热服。
沉造茫然,不知道隔热服的研究应该从何处入手。
这就是朱雄英成立研究所的原因。
和西江学院不同,女校只用了短短两个月就全部建成,首批学生共计103人。
朱雄英很高兴,他还以为首批学生只有几十人呢,没想到居然破百。
这足以证明明帝国的勋贵,比朱雄英想象中的更开明。
朱雄英更没想到的是,马皇后居然把女校办成了一个赚钱的生意。
这还要感谢燕王妃的慷慨解囊。
燕王妃现在还在应天,要等朱高燧稍大一些再返回北平。
燕王长女朱玉英已经6岁,随朱棣生活在北平。
燕王妃知道马皇后要办女校,使人从北平把朱玉英接回应天,让朱玉英入女校,接受马皇后的教育。
燕王妃不白占马皇后的便宜,主动向女校捐赠了两只梅花鹿,和500石粮食。
500石粮食是朱玉英的伙食费。
梅花鹿则是朱玉英的宠物,和朱玉英朝夕相伴,被朱玉英带入女校。。
既然这样,身为学监的朱雄英就不客气了,直接在紫金山脚下建了座动物园,丰富应天市民的娱乐生活。
朱雄英记得自己小时候,如果知道第二天要去动物园,晚上不折腾到12点,那是绝对不可能上床的。
应天的孩童应该会更兴奋。
女校的成立,让帝国勋贵看到了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