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虽然只创立了16年,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的分庭抗礼已经非常明显。
现在还好,只是竞争,还没有发展到倾轧的程度。
朱雄英知道文官结党的危害,在坤宁宫吃晚饭的时候建议朱元璋,对文官集团进行分化拉拢。
勋贵世袭罔替于国同休,文官集团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既然这样,不如干脆将有突出贡献的文官,也封赏成为世袭罔替于国同休。
“你说的倒轻松,一旦打破非军功不得封爵的惯例,你知道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吗?”
朱元璋不同意,文官集团的规模太庞大了。
“只有对帝国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官,才有资格被封爵,又不是世袭罔替——”
朱雄英要把更多人,捆绑到帝国的战车上。
文官背后,通常是在地方势力庞大的地主,所以才会形成官僚地主阶层。
朱元璋虽然确定了“非军功不得封爵”的原则,实际上也有特例,比如李善长和刘伯温。
官僚地主阶层异常顽固,他们坚定的认为,不管是谁当皇帝,都要依靠他们才能统治帝国,所以谁当皇帝,对于他们来说实际上无所谓。
勋贵想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必须维护帝国的统治体系。
“也不是一上来就封爵,只有在他们兢兢业业为帝国服务一生后,才能得到爵位作为奖励,这样一来,爵位就是驴子前面的胡萝卜,想在荣养的时候得到爵位,就在任职期间,老老实实给帝国拉磨。”
朱雄英的饼越画越大。
朱元璋眉头紧皱,他也曾尝试通过李善长和刘伯温对文官集团进行分化拉拢,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国公的儿子将来也是国公,尚书的儿子几乎不可能成为尚书,所以父子进士才会传为佳话,如果不给他们点盼头,指望他们一心为公是不可能的。”
“给了也不能!”
朱元璋往事不堪回首。
“即便百中取一,那也是极好的。”
朱雄英的方式是遍地撒网。
朱元璋眉头紧皱,兹事体大,需小心谨慎。
朱雄英不急,即便朱元璋不同意,等朱雄英当家做主时,朱雄英也可以放手去干。
现在犯颜进谏,是想让明帝国少走一些弯路。
朱雄英需要用事实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才能加大在朱元璋面前的话语权。
马皇后主持的女校在皇城内,距宫城只有一路之隔。
武校位于太平门外紫金山脚下的后湖(玄武湖)湖畔。
后湖建有存储全国户籍和各地赋税全书的黄册库,同时还是皇家园林,以及操练水军的演兵场。
朱雄英的第一道命令是,所有武勋子弟,均不得携带仆从入武校,一应事务亲力亲为。
武校的课程设置为文武并举,武生不仅要弓马娴熟,同时还要学习兵策、火器、水军、后勤补给、医疗救护,乃至交通、筑城、天文地理等等,共计设置课程20馀门。
李准和蓝太平非常惊讶,按照朱雄英的标准,明帝国的将帅没一个合格的。
“兵者国之重器,想当好一名将军,岂能如尔等所想那么简单?”
朱雄英要通过繁杂的课程,选拔出得用的复合型人才。
明帝国的军队不仅要开疆拓土,而且还要屯田,自给自足,不费一粒粮黍养百万雄兵,哪怕区区一个百户,实际上管理的也不仅仅是一百个人,而是一百户军户。
军户不同于民户,独立于民政系统,互不统属,这就要求明帝国的每一名军官,不仅要懂军事,而且还要懂管理。
朱标担任学督的文校,几乎是和朱雄英担任学督的武校同时开始筹办。
从一开始,两所学校的进展就截然不同。
朱元璋乐意看到儿子和孙子打擂台,两不相帮,让朱标和朱雄英自行发挥。
朱标还在和宋纳、李希颜给文校定规矩的时候,朱雄英这边已经开始动工了。
朱雄英这时候才认识到,勋贵的实力到底有多强。
朱雄英甚至没有动用工部营缮清吏司的施工队,徐、常、蓝、汤四家送来1200名家仆和亲兵,任由朱雄英差遣。
朱雄英分配任务,武校的校舍,由李准监造。
蓝太平负责统计武校的武生名单。
消息一出,短短三天之内,报名的勋贵子弟突破千人。
这还只是在京的勋贵子弟。
朱雄英不仅想把有爵位的勋贵子弟拉入武校。
还想把帝国137个卫的指挥使、指挥同知,并指挥佥事都拉进来。
“国公、郡公无限制;侯爵仅可将嫡子或庶子送入武校,最多三人;伯爵仅可送嫡子入学,最多两人;各地指挥使并同知、佥事许嫡子入学,且仅限一人。”
朱雄英不得不对入学名额进行限制。
朱元璋确立的爵位制度共计六等,分别是:国公、郡公、侯、伯、子、男。
郡公的数量非常少,至洪武十六年,基本上已并入国公。
子爵和男爵只是名义上存在,实际上并没有封授。
除勋贵体系之外,还有宗室体系。
宗室体系按照《祖训录》的规定是八等,实际上只到亲王,皇孙这一代,只有朱雄英一人被册封为 ,其馀皇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