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皇太孙> 第55章 抄倭寇的老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5章 抄倭寇的老巢(1 / 2)

从应天通过漕运送一百斤粮食到边关,路上损失10尚可接受。

朱雄英的标准是:一粒不少!

朱标冷笑,熊孩子越说越不靠谱。。。

即便没有漂没,运粮的夫役总是要吃饭的。。

朱雄英准备以粮食为基准,运输费用即为总重的9,比官方标准再低一成。

这是试运行期间的费用。

正式的费用,要等试运行结束,综合成本另行确定。

“这么干肯定是要赔钱的!”

朱元璋不看好。

朝廷是在严苛刑法的基础上,才将漕运的成本压低到一成。

以朱雄英所述,单纯依靠制度约束,将成本压低到比朝廷再低10,无异于痴人说梦。

朱雄英的底牌是海运。

时下的漕粮,标准运载量为一船400石。

海船万石起步,运载量大且不说,耗时更少,综合成本比漕运低约30-50。

漕运限于条件,要使用大量民夫,且速度缓慢,从应天到顺天,正常情况下需要3到4个月,如遇河道淤塞或者冬季冰封,至少需要6个月,故而成本高居不下。

走海路最多不会超过三个月。

若顺风顺水,最快只需1个月。

“漕运固然旷日持久,胜在安全可控;海运风险巨大,如遇飓风则整个船队动辄全军复没,况且还有海盗沿途袭扰,若如你所说如此简单,你当满朝公卿尽皆无能之辈不成?”

朱标冷笑,熊孩子刚有了点成绩就骄傲自满,此风断不可长。

“海运的目的不在于赚多少钱,而是培养合格的水兵和水手,帝国万里海疆,岂能处处被动防守?”

朱雄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大航海时代做准备。

控制铁厂是为集成军工生产,制造更多,威力更大的火炮。

朱雄英借统计物价,对明帝国的造船业进行调查,结果令人可喜。

永乐年间下西洋的船队并非凭空出现。

明帝国的造船技术在前朝基础上,攀升至登峰造极的程度。

应天龙江宝船厂制造的宝船,长度可达40丈,和永乐年间的44丈相差无几。

40丈宝船的运载量,相当于槽船的160倍。

应天每年10月,将燕王朱棣的俸禄一次性结清,从应天发往顺天。

在一半实物,一半宝钞的前提下,帝国每年仅为朱棣运送俸禄,就要调动近80艘槽船。

如果使用宝船,两年俸禄加一块仅需一艘。

“你要水兵和水手又想做什么?”

朱标彻底崩溃,完全跟不上朱雄英的思路。

“要水兵和水手,自然是为了抄倭寇的老巢!”

朱雄英要主动出击。

朱标一时间还没有反应过来,朱元璋眼神大亮。

朱元璋确实是将倭国列入不征之国,不过倭国的“不征”,和高丽、安南的不征不一样,更多是无奈之举。

朱元璋曾多次责令倭国镇压倭寇,并要求倭国称臣纳贡,添加明帝国的朝贡系统。

倭国在朱棣登基后,才开始向明帝国朝贡。

此时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时期,朱元璋的诏令送到了在九州拥有一定势力的南朝征西将军怀良亲王手中。

怀良亲王态度强硬,不仅对朱元璋的要求置之不理,甚至斩杀了朱元璋派出的使者。

怀良亲王的态度彻底激怒了朱元璋,被朱元璋认定为“桀骜不驯”、“知礼而无礼”。

既然激怒,为何又将倭国列入不征之国。

这就不得不提起倭国所谓的“神风”了。

元曾两次出征倭国,却因遭遇台风,两次均以舰队全军复没而终结。

倭国土地贫瘠,出产有限,人穷凶极恶,所谓光脚不怕穿鞋的,朱元璋不愿发起一场胜算低,代价可能很高,且注定要赔钱的战争,故而将倭国列入不征之国。

对倭国的不征,意思是我暂时拿你没办法,咱走着瞧。

以朱元璋对朱雄英的了解。

朱雄英所谓的“抄老巢”,肯定不是倭寇在海岛上的临时落脚点。

想起明使在倭国的遭遇,朱元璋果断添加。

“雄英,这参股怎么个参法,又如何分红?”

朱标闻言浑身一震,看着意气风发的儿子和目光锐利的父亲,将到了嘴边的质疑又咽了回去。

“皇祖父只需许我便宜行事,可得干股一成。”

朱雄英大方。

“一成?”

朱元璋很生气,居然比朕都小气,真是太气人了!

“利润的五成要用于扩大规模,一成已经不少了。”

朱雄英的野心,比朱元璋想象中大很多。

朱雄英不仅要拉朱元璋和朱标入股,而且想把帝国勋贵全部拉进来。

物流运输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的人手越多越好。

勋贵分驻各地,全部都是地头蛇,没有这帮人的配合,即便宝船打着 的名义,也寸步难行。

纵使勋贵不找商队的麻烦,文官集团和地主乡绅呢?

人家也不会跟你明着作对,暗地里给你使绊子下阴招,防不胜防。

只有把勋贵全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