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也不知道皇庄有什么魔力,能让朱元璋更弦改辙。
朱元璋去了趟皇庄,回宫后使宋利告诉朱标,不要再巩昌冶的问题上,给朱雄英设置障碍。
朱标不解,到乾清宫问朱元璋。
“你去过雄英的庄子吗?”
朱元璋希望明帝国的村庄,都能和皇庄一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不曾。”
朱标老实回答
“朕本以为雄英不务正业,重商轻农;去了雄英的庄子之后朕才知道,雄英之所以锱铢必较,恰恰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薄赋轻徭。”
朱元璋感慨万千,恨不得让天下的牧民官都去皇庄看一看, 是如何牧民的。
皇庄固然欣欣向荣,问题还是有的。
若不是朱雄英自掏腰包,为皇庄打下基础,庄民的生活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翻天复地般的变化。
朱元璋虽然没有实地查看,依据蒋??的汇报,在朱雄英接管铁厂之后,匠户的生活和庄民一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朱元璋很想看看,如果让朱雄英放手为之,朱雄英能否再给他一个惊喜。
朱标心情异常复杂。
如果雄英是对的。
难道是我错了?
“熊,你可知朕为何让你主持政务?”
朱元璋和朱标推心置腹。
朱标讷讷不敢言。
“这天下是朕的,亦是你的,但终有一天,是雄英的——”
朱元璋扶上马,再送一程。
“雄英真想做什么,咱俩是拦不住的,既如此,何不让雄英放手为之?有你我在,即便雄英行差踏错,也可及时拨乱反正。”
朱元璋希望朱标和他一样,也能把朱雄英扶上马,再送一程。
“儿臣领命。”
朱标茅塞顿开。
濮英的效率很高,赶在元旦前将巩昌冶相关人等的犯罪事实查明,报奏朝廷。
朱标只诛首恶,家产全部没收,家人发配边疆。
这里的“发配边疆”稍显多馀,陇西原本就是边疆。
朱雄英赶在年前,将巩昌冶招标的消息刊发邸报。
朱雄英也是现在才知道,帝国发行的《邸报》全靠手抄,居然不是印刷。
虽然早在北宋年间,毕升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洪武年间的出版业还是以雕版和手抄为主,大规模使用活字印刷术,要到明末才开始盛行。
《邸报》的发行是由通政司负责,朱雄英管不着。
为便于抄写,《邸报》的内容尽可能简略,不利于传播。
朱雄英决定采用活字印刷术发行《日月》。
朱元璋好奇,不知道《日月》又是什么玩意儿。
“日月为明,每月发行一次,将这一月内发生的大事刊登其上,以最快的速度,将朝廷的意志传达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通过《日月》教化天下,更有利于朝廷的统治。”
朱雄英太了解话语权的作用了。
《邸报》的发行方式虽然简陋,流程是完整的。
《邸报》内容主要涉及皇帝诏令、官员任免及重要政事,是官僚体系内部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
《邸报》由通政司发行,各布政使司驻应天的提塘官,雇佣专门的“抄报人”来抄写邸报,然后再通过驿站系统,送达地方各级政府。
朱雄英不仅使用活字印刷术,而且不用木活字和泥活字,直接铸造铁活字。
“这玩意儿会有人看?”
朱元璋对于信息时效性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帝国授权百姓将作奸犯科的官员扭送至应天,沿途官府不仅不得阻止,而且要提供必要的帮助;可又有多少百姓,知道他们可以这样做呢?”
朱雄英只用一句话,就让朱元璋了解了《日月》的作用。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朝廷的很多规定,之所以在实际执行中困难重重,关键在于中间环节。
时下的明帝国,识字的人并不多,还没有到中后期贩夫走卒也能看懂通俗小说的程度。
理论上官吏要负责为民众解读政策。
朱雄英虽然没有亲眼目睹,但几乎可以肯定,绝大部分官吏在解释政策时,是不会将“百姓可以将作奸犯科的官员押解至应天”这一条,进行详细解释的。
甚至根本不会解释。
这个政策并没有被列入《大明律》,而是作为特例颁布。
朱元璋已经将这一条写入正在编写的《大诰》,作为《大明律》的补充。
“信息的时效性非常重要,我将巩昌冶招标的消息刊登在《邸报》上,应天人第二天就可以知道这个消息,偏远地区的人要到半年后才知道,等他们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招标或许已经结束了。”
朱雄英强调舆论的时效性。
通政司发行的《邸报》是免费的。
《日月》不仅要收费,而且每份25文,年费九折。
朱元璋大受震撼。
洪武年间的物价极为低廉,一石米的市价稳定在250文左右。
这个价格是官方挂牌价。
实际执行中,因季节原因,或宝钞贬值等其他原因,米价略有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