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在很多地方相互矛盾。
朱元璋为明帝国确立了卫所制度的同时,又为明军设立了一套糟糕的军官选拔制度,为卫所制度的崩溃埋下祸根。
明帝国还没有开武举,选拔军官的方式以“袭替”为主,军中职位如指挥使、千户等多为世袭,是为“世官”。
世官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军官集团的稳定性,隐患却也极多。
明帝国没有退休这一说,在任军官离世后,继承人在通过武艺、兵法等方面的考核后,可以继续担任该职务。
朱元璋治军严格,考核执行的还算严格。
自明中期以后,考核制度逐渐废弛,流于形式,军官素质每况愈下。
朱雄英纵然心有猛虎,有朱元璋这尊大神在,朱雄英也要细嗅蔷薇。
三月初六,第二场演习如期举行。
为确保没有意外发生,朱雄英命蓝太平率“月”队沿途布防,尤其是刚修过的那座桥,更是重中之重。
这并非朱雄英杞人忧天,应天的道路也是经常修了拆,拆了修。
蓝玉没心思和朱雄英争强好胜,只安排副将组织防守,和左将军常茂一起,随征虏大将军冯胜求见朱元璋。
冯胜希望将新式开花弹装备即将出征的明军。
数量越多越好。
朱元璋问朱雄英,开花弹的数量有多少。
“开花弹还处于完善状态,性能并不稳定,冶金清吏司产能不足,数量仅有二十馀枚,全部都是清吏司的工作人员手工打造的。”
朱雄英的答案,让冯胜大失所望。
转念一想,既然朱雄英说开花弹还处于完善状态,那就意味着完全版的开花弹,会拥有更大的威力。
顿时又添了几分期待。
同样一番话,听在朱元璋的耳朵里,只听到了“产能不足”这几个字。
“着工部,将虞衡清吏司一应事务,全部移交给飞龙宫。”
朱元璋继续给朱雄英加担子。
这并非朱元璋一时兴起。
虞衡清吏司掌制造,帝国20万匠户,统归虞衡清吏司管辖。
冶金清吏司成立后,短短一年内,帝国钢铁产量从之前的800万斤,激增至4000万斤。
钢铁增产固然是好事,却又带来了新问题。
在冶金清吏司成立前,帝国钢铁的生产能力和制造能力相配套,不多不少。
产量虽然从800万斤增至4000万斤,制造能力却没有相应提升。
工部尚书麦志德年前因管理疏忽遭罚俸逃过一劫。
为提高钢铁加工能力,麦志德年后上折,请求增加铁匠数量。
朱元璋对麦志德的耐心彻底耗尽。
在朱雄英以“计件”制度大幅提高钢铁产量后。
工部却因循守旧,至今依旧沿用之前的制度,没有做任何改进。
朱元璋很生气,遂罢麦志德,擢工部侍郎秦逵担任工部尚书。
朱雄英的本意只是要铁匠,没想到收获居然这么大。
“雄英,好好干,帝国有没有足够的炮弹,以后就看你了——”
朱元璋对朱雄英的信任与日俱增。
事实胜于雄辩。
13家铁厂在工部的管理下,严重亏损到要全部关停的程度,工部却束手无策,表现令人失望。
如果没有朱雄英的成绩为对比,朱元璋还真以为“军器不乏”,“无益于国”呢。
所谓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既然有朱雄英的珠玉在前,朱元璋索性将整个虞衡清吏司都交给朱雄英管理,看看朱雄英还能带给他什么样的惊喜。
即便没有也无所谓。
大不了还和以前一样。
如果将虞衡清吏司移交给朱雄英之后,其他行业也能和钢铁业一样发生天翻地复般的变化,堪为帝国之福。
“皇祖父放心,到时候怕只怕,户部拿不出足够的钱粮。”
朱雄英对白条深恶痛绝。
朱元璋脸色如常,恍若未闻。
朱元璋当初当朱标给朱雄英打白条的时候,说好的年底统一结算。
年前朱雄英拿着朱标给的白条去春和宫要帐,却连门都没进去。
朱标大概是没脸见朱雄英。
只是让方孝孺给朱雄英带了句话:等到今年秋后再另行结算。
这样下去,朱雄英觉得朱标早晚会成老赖。
“父皇,若炮弹不济,何不等炮弹充足后,再行出击?”
朱标趁机进谏。
冯胜和蓝玉难以置信,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无妨,即便没有炮弹,胡虏也不是咱们的对手!”
朱元璋对明军还是很有信心的。
朱雄英突然意识到,朱元璋把虞衡清吏司交给他管理,多半还是和北征有关。
由于“羽林卫”此前的表现太过“糟糕”,只要武校武生能够准时抵达武校,此次大比,即为武校取胜。
朱元璋之前承诺,只要朱雄英能击败蓝玉,就同意朱雄英随明军出征。
把虞衡清吏司交给朱雄英,二十馀万匠户生计系于朱雄英一身,除非朱雄英能在短短数日内,将虞衡清吏司的工作全部理清,否则朱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