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朱雄英为了求恩典,还要去找朱元璋。
现在朱雄英已经不用再去求朱元璋了,可以自行决定。
沉庄从巳时初就开始等,一直等到午时,才被陆伍引至大善殿。
“臣沉庄叩见太孙殿下。”
沉庄姿态低,大礼参见。
沉庄有官身,广积库提举乃正七品,除非大朝会等重要场合,本无需大礼,只需揖礼即可。
朱雄英免礼看座,只字不提巩昌冶:“适前在春和宫看了你的折子,详细说来。”
“回殿下——”
沉庄精神大振。
沉家海贸起家,在外贸上颇有心得。
朱元璋和朱标重农抑商,对于外贸并不热心,故而沉庄的折子并没有受到重视。
原本的历史上,明帝国要等朱棣登基,才会开启大规模海贸。
朱雄英不仅要开海贸,而且还要利用海贸,为明帝国开拓生存空间。
朱雄英曾经很好奇,如果只为宣扬国威,为何要劳师动众下西洋。
或者说劳民伤财。
直到后来陆续在印度、美洲等地,发现明帝国的宣慰司和卫所,朱雄英才知道曾经的明帝国有多强大。
这就是朱雄英所在的那个时代,各国均对明帝国讳莫如深的原因。
因为他们手上,有明人的血。
“朝廷若开海贸,仅铁器和瓷器,每年即可获利亿万之多;海外物产丰富,南洋之地一年三熟,参天巨木遮天蔽日,另有黄金宝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奇珍异兽数不胜数——”
沉庄滔滔不绝,为朱雄英描绘美好前景。
“你对南洋诸国了解多少?”
朱雄英远交近攻。
“南洋野蛮之地,蛮夷混杂,不知礼仪,不堪教化,前朝多有汉人为避祸前往南洋,在吕宋、爪哇、满剌加等地,汉民几达百万,可为殿下驱使。”
沉庄不假思索。
朱雄英沉吟不语。
朱元璋所谓的不征之国,是为稳定明帝国周边局势,集中精力对付北虏,同样是远交近攻。
定高丽为不征之国,是因为辽东尚未平定。
立安南为不征之国,是为平定西南做准备。
更远的倭国、爪哇、三佛齐,是因为暂时够不着,想征也没得征。
明帝国周边一共有15个不征之国。
其中9个处于南洋地区。
虽然不征。
设立商栈、军事驻点,乃至宣慰司,还是可以的。
宣慰司是基于对边疆偏远地区控制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而设置的临时性机构。
待时机成熟,宣慰司就可以转为布政使司。
朱雄英没有急于操作,事要一点一点做。
民信局从龙江宝船厂定做的宝船还没有建成。
生产开花弹的工厂还没有投产。
朱雄英想要的海军还停留在纸面上。
一切都需要时间。
方孝孺没有姑负朱标的希望,自去年应天乡试高中第一后,在今年举行的会试和殿试中再接再厉,连中三元,成为恢复科举后的第一位状元。
民信局虽然还不具备为朝廷运输军粮的能力,业务蓬勃开展,已经在帝国13布政使司全面铺开,正在向更基层的府、县推进。。
朱雄英接手虞衡清吏司,在朝廷内部,以及13布政使司引发巨大争议。
虞衡清吏司掌帝国制造,军民一应所需皆出自虞衡清吏司,非老成持重者不足以掌控。
若帝国制造因此受损,此岂非误国误民?
于是在朱元璋决定将虞衡清吏司交给朱雄英管理后,反对的奏折如过江之卿飞往春和宫,希望朝廷收回成命。
朱标对这些奏折,全部留中不发。
朱标此前之所以不重视制造业,是事有轻重缓急,并不是傻。
连机碓明明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麦志德却宁愿增加匠人数量,也不采购更多连机碓。
朱标纵然想维护麦志德,都找不到理由。
朱雄英要求开边贸。
朱标回春和宫恶补资料后才发现,羊毛的保暖性和棉、麻相比优点多多,应该大力发展。
朱雄英能看到的东西。
朝廷那么多老成持重者,为什么看不见?
早在朱雄英之前,已经有官员提议彻底放开对海外贸易的限制,为朝廷增收。
每一次武英殿讨论,朝臣均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倭寇海盗相互勾结”、“军民逐利荒废本业”等为由阻止。
朱雄英都知道应天一只狮子猫卖200石。
朱标岂能不知?
朝臣之所以强烈反对,盖因海贸和漕运一样,皆为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在帝国将13家铁厂全部交给朱雄英管理后,不仅钢铁产量连续翻番,屡禁不止的铁锅走私,也彻底不见了踪影。
明帝国并没有禁止海外贸易,但是为阻止番邦使用铁锅铸造兵器,将铁锅列入禁止出口范围。
虞衡清吏司管理铁厂的时候,铁锅走私屡禁不止。
朱雄英对铁厂进行严格管理后,铁锅走私从源头上被制止。
没有了铁料,自然也就没有了铁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