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皇太孙> 第84章 祸起萧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4章 祸起萧墙(1 / 2)

明朝的海外贸易,是绝对的买方市场,主动权完全在明帝国。

和铁厂一样,好好的一门拢断生意,却被经营成这样,朱雄英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朱雄英建议任命沉庄为商部侍郎,主管海外贸易。

朝廷正在商议,如何将六部分拆为十二部。

目前已经确定要成立的新部门有财部和商部,工部将分拆为建部、农部、以及工部。

沉庄的出身不太好,不足以担任商部尚书,需一老成持重者主持大局。

商部两侍郎,分管内外商业,在朱雄英看来,沉庄是外贸的不二人选。

朱标有不同意见。

在朱标看来,商人唯利是图,利欲熏心,不足为信。

朱雄英不跟朱标抬扛,看朱元璋。

“如此人所言,若将海事尽付此人,真能获利数倍?”

朱元璋用人不拘一格。

“若不能,换个人就是了——”

朱雄英不急不躁。

君无戏言,敢跟皇帝打包票,搞砸了的下场可以参考袁督师。

“父皇,若行苛政,即便获利数倍,于国又有何益?”

朱标并不是不知道海贸的利润。

沉庄此前亦曾多次往文华殿上折,痛陈利害,朱标置之不理。

关键还是出发点。

朱标的“厚往薄来”中庸》,“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候也”。

厚往薄来在维护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上,确实是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是客观上,却严重损害了明帝国的利益。

教化天下,不是这么个“教”法。

厚往薄来并没有让朝廷收获藩国的感激,反而会给番邦造成朝廷“人傻钱多”的错觉。

“若获利无益于国,何益于国?”

朱元璋眼中的失望一闪即逝。

话说朱雄英没冒头的时候,朱元璋对朱标虽略有微词,总体上还是满意的。

朱雄英崛起的速度太快了。

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父皇,事有轻重缓急,若无文景之治,岂有武帝犁庭扫穴?”

朱标不是不重视利益,而是和朱元璋一样高筑墙,广积粮。

在蛮夷的问题上,朱标的态度和朱雄英其实是一致的。

朱雄英是高压,利用明帝国的工业优势完成对藩属国的收割,快速积累实力。

朱标温水煮青蛙,以“厚往薄来”麻痹藩国,避免打草惊蛇。

朱元璋沉默不语,朱雄英固然更符合朱元璋的心意,朱标也没错。

把朱标和朱雄英放一起,朱雄英未免年少轻狂。

朱标才更符合“老成持重”的定义。

“皇祖父,父王,蛮夷畏威而不怀德,文景之治乃是对内,对外需以雷霆万钧之力,斩断宵小非分之心,否则我天朝上国威严何在?”

朱雄英担心的是,“厚往薄来”成为朝廷惯例。

朱标虽然不如朱元璋雄才大略,亦有开疆拓土之心,若是给朱标足够的时间,未尝不能再上巅峰。

原本的历史上,朱雄英早逝,朱标病死,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清除隐患,不得不通过蓝玉案大肆株连,将开国勋贵几乎一扫而空。

四年靖难,帝国再遭重创。

即便在那种情况下,朱棣亦可凭借海贸利润,完成迁都、北征、平安南等壮举。

要知道,这些事几乎都是同时进行的。

“更何况,朝廷厚往薄来,并非藩国受益,受益的乃是海商;

朝廷出口的茶、丝、瓷,在海外售价比之朝廷何止百倍;

即便取其十一,朝廷要积攒粮草,又何须数年之久?”

朱雄英以贸养战,远交近攻。

南洋先不说,太远。

朱雄英的短期目标是安南和高丽。

朱标眉头紧皱,他知道海商获利巨大,但是不知道居然这么大。

以生丝为例,朝廷成本仅40文,做成丝绸在国内销售的价格是160文,售于倭国的价格是250文,倭国回国后卖1000文。

朱雄英的要求也不高,把给倭商售价调整为1000文,倭国的商人回国后,爱卖多少卖多少。

至于倭人能否买得起,朱雄英就不管了。

丝绸这东西,本就不是为穷人准备的。

“成与不成,且试行之。”

朱元璋拍板,行不行试一试就知道了。

出乾清宫,朱标看朱雄英的眼神,略显复杂。

儿子出色固然是好事,太出色了也不行。

朱元璋雄才大略,朱标自认比不了。

可如果连朱雄英都不如,让朱标情何以堪。

“父王您病体未愈,身体要紧——”

朱雄英希望朱标养好身体,再回文华殿处理政务。

“雄英,这天下,迟早都是你的——”

朱标欲言又止。

“父王可知时不我待?”

朱雄英真没抢班夺权的意思,可这个权不抢又不行。

朱元璋老骥伏枥,帝国猛将如云。

等徐达、蓝玉他们这波人老去,再想开疆拓土,难度翻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