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皇太孙> 第83章 慷朝廷之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3章 慷朝廷之慨(1 / 2)

想让陈??主动投诚,大概率是不可能的。

但是和“废帝”相比,来大明当个安乐公,也就不是不能接受了。

朱标的问题是想太多,既想让朱元璋满意,又想收获全天下的爱戴。

这怎么可能呢。

朱元璋和朱雄英,都不喜欢这种讨好型人格。

把明帝国看成一个蛋糕,皇家吃一口,天下人就少一口。

勋贵集团吃一口,文官集团就少一口。

通过胡惟庸一案,文官集团暂时被压制。

朱雄英要努力把蛋糕做大。

朱标也想把蛋糕做大。

但是和目标明确,逻辑清淅的朱雄英不同。

朱标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该如何把明帝国这个蛋糕做大。

通过虞衡清吏司,朱雄英已经将明帝国的工业制造体系,统归飞龙宫。

复土均田充分证明了朱雄英的野心。

和老怀大慰的朱元璋不同。

朱标看朱雄英的心情越来越复杂。

朱元璋宝刀不老,上个月皇宫又有王子出生。

工部管铁厂的时候,铁厂连年亏损,几乎到了要关停的程度。

朱雄英接手后,铁厂利润连创新高,连文华殿都要频繁从飞龙宫借粮度日,这让朱标情何以堪。

朱元璋对朱雄英的重视,实则是对朱标的鞭策。

朱标如果拿不出表现,太子之位或将名存实亡。

“安南固然有错在先,王弟在应天遭此羞辱,若不加以安抚,必祸起萧墙,其馀藩国亦有唇亡齿寒之虞,届时若人心思动,则我大明天朝上国的威仪荡然无存矣。”

朱标痛心疾首,纵然要扩张,也要在平息了内患之后,再轻装上阵。

朱元璋看朱雄英。

朱雄英就一句话:“天予而不取,必受其咎。”

“上天有好生之德,岂会助纣为虐?”

朱标不同意。

“恰恰是因为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我们才应顺天理、承民意,拯救安南的黎民百姓。”

朱雄英不动声色,给朱标挖了个大坑。

有一说一,明帝国百姓虽然还没有彻底从前朝压榨中恢复过来,蜕变成西方人记载中的“理想国”。

可也比安南人幸福许多。

在某些人文墨客的记载中,有明一代,尤其是朱元璋残忍压榨,明代民不聊生。

可是在很多游历明代的西方人的记载中,明人不仅“极好吃喝”,而且好“声色之乐”,“远比欧洲富裕的多”。

再后来,汉人的生活就发生了变化,形同乞丐,随便一点残羹剩饭,就会引发很多人的哄抢。

“未虑胜,先虑败,若不能速胜,战争必旷日持久,届时又当如何?”

朱标对军事并非一无所知。

“父王,您也太看得起那些蛮夷了,想把战争拖至旷日持久,且问我三尺钢刀是否同意。”

朱雄英并不认为安南有抗衡明军的实力。

按照朱雄英的计划,明军将以“惩奸除恶”的名义进入安南。

胡季牦的野心非常大,仗着是明帝国的“不征之国”,向周边国家地区频繁发动战争,百姓深受其害,生活困苦。

明帝国作为宗主国,理应维护安南的和平稳定,只消以“惩奸除恶”的名义进入安南,就能在极大程度上,削弱安南人的抵抗意志。

待清除了以胡氏为首的安南权臣之后。

陈??只需主动内附,就可以成为于国同休的安乐公。

如果陈??不愿内附。

那就要太医出手了。

朱标沉默。

计是好计。

只是稍显阴毒。

但若能征服安南,拓土千里,亦不失为盖世之功。

可加大力度。

看朱标不再说话,朱雄英这才把沉庄的折子递上去。

朱元璋看完折子,不置可否,随手柄折子递给朱标。

朱标看完,提出自己的意见:“海贸早有定议,只许以瓷器、丝绸、茶叶等物,铁器需慎之又慎,以免借寇赍盗。”

“父王可知,朝廷出产的瓷器和丝绸,贩运至海外价值几何?”

朱雄英愤怒的就是这个。

沉家依靠海贸成为江南巨富,对于海外贸易里的弯弯绕绕再清楚不过。

朝廷不许出口铁器,只许出口瓷器、丝绸、茶叶本无可厚非。

经相关官员操作后,去年朝廷对外贸易,获利只有区区120万贯。

这里的“贯”,乃是朝廷发行的宝钞。

明帝国在出口商品的同时,还要从海外进口苏木、硫磺、生红铜等物。

通过沉庄,朱雄英才得知,明帝国出口的商品,价格只在成本的基础上翻了一倍。

进口的物品,价格却是在当地售价的十倍。

海上贸易有一说一,由于风险极大,十倍之利其实并不过分。

关键在双重标准。

进口的时候许以海商十倍的利润。

出口的时候却只在成本的基础上翻一倍。

朱雄英就要问问为什么了?

苏木、硫磺、生红铜这些东西,产地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