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雄英威胁最大的,毫无疑问还是吕氏。
朱雄英并不认为这是吕氏干的。
除吕氏之外,朱雄英接管虞衡清吏司,重立《鱼鳞图册》,动了太多人的蛋糕。
刺客心存死志,被侍卫包围后,纷纷横刀自刎,并没有留下活口。
虽然没有活口,只要尸体在,还是可以查出蛛丝马迹的。
既然刺客已经伏诛,朱雄英回去继续睡。
一觉醒来,朱雄英先接见在行宫外守候了一夜的地方官,安抚一番后才启程。
凤阳距离应天虽然不远,大军出行速度缓慢,正常情况下,沿途需要至少7天。
朱雄英离开滁州还是急行军,今天的任务是70公里,要要日落之前抵达定远。
正常情况下,大军出行一天最多30公里。
朱雄英一天70公里,节约时间的同时,也可以减少意外,打乱某些宵小之辈的计划。
离开行宫不过五里,徐达率一千精骑追上朱雄英,随朱雄英一起前往凤阳。
徐达是顺道,他的目的地是顺天。
今夏明军出击一无所获,朱元璋很不高兴,留3万京军在顺天,准备到明年春季,再次出征。
徐达前往顺天,是为明年的出征做准备。
徐达年轻时随朱元璋南征北战,身体留下病根,这几年每逢冬季,徐达就会大病一场。
朱雄英不知道徐达病逝的具体时间。
可以肯定的是,徐达不是因为背疽,吃了朱元璋御赐的烧鹅,病情发作而死。
这个谣言和朱元璋是鞋拔子脸一样恶毒。
“顺天天寒地冻,国公此行需保重身体。”
朱雄英担心徐达的身体健康,安排陈君佐随徐达去顺天。
“殿下,此万万不可。”
徐达拒不接受。
陈君佐奉朱元璋之命随朱雄英去凤阳,如果半道上跟着徐达去顺天,那万一朱雄英有个好歹,徐达百死难辞其咎。
朱雄英派人快马加鞭前往应天报于朱元璋。
有了朱元璋的旨意,徐达应该不会拒绝。
徐达如何且不说。
徐膺绪感激涕零,亲自为朱雄英牵马,晚上到了定远后甲胄不除,和汤辰一道,在朱雄英寝殿外守了整整一夜。
又二日后,朱雄英抵达凤阳。
正在凤阳练兵的潭王朱梓和鲁王朱檀,并凤阳地方官员早早候于行宫,等待朱雄英的到来。
朱梓生于洪武二年,为朱元璋第八子,母为定妃达氏,洪武三年被封为潭王,封地潭州(长沙),明年就藩。
朱檀生于洪武三年,为朱元璋第十子,母为郭宁妃,出生两个月后恰好赶上封王,封地兖州,同样将于明年就藩。
朱梓和朱檀之间,还有于洪武三年夭折的赵王朱杞。
明王子就藩前需赴凤阳练兵已为惯例,早年朱樉、朱?、朱棣亦曾于凤阳练兵,朱雄英再过两年,多半也要来凤阳练兵。
“八叔辛苦,十叔辛苦——”
朱雄英向朱梓和朱檀表示感谢。
朱梓和朱檀口称不敢,按照皇室的规矩见礼。
朱雄英心情略复杂。
朱梓的王妃乃前军都督佥事于显之女。
洪武二十三年,潭王妃兄弟于琥涉胡惟庸案遭株连,于显虽已身死,因于琥被列入胡党。
朱梓为此寝食难安。
朱元璋为安抚朱梓,遣使者至潭州召朱梓入宫,不料朱梓惊惧万分,竟携王妃一同自焚而死,年仅二十二岁。
朱梓无子,国除。
和胆小的朱梓相比,朱檀更荒唐。
朱檀自幼聪慧过人,颇受朱元璋喜爱。
朱檀在京时,和朱樉一样谦恭下士,博学多识,琴棋书画无不精通。
但在就藩不久后,朱檀便沉溺女色,灯红酒绿。
朱檀唯恐享受不尽人间欢乐,一心求长生,终日焚香诵经,烧炼“仙丹”,并派官员到处寻访名医良药,信道士传房术。
朱檀炼丹的技术不过关,自撰一丹方,服之,卒。
朱元璋闻奏非常生气,怒斥“荒唐”,钦定谥号为“荒”,是为鲁荒王。
现在的朱梓和朱檀皆为翩翩少年,意气风发。
朱雄英不想搭理朱檀。
朱梓还是可以挽救一下的。
和盛名在外的“虎力”太孙朱雄英不同,朱梓和朱檀的身体都有点瘦弱,颇有魏晋之风。
叔侄相见,难免又要饮宴。
朱梓食素,不喜荤腥,故而身材瘦弱。
朱檀好美食,食量也大,之所以身体瘦弱,乃是被酒色掏空。
朱雄英荤素搭配合理,酒水更是浅尝辄止。
和朱梓、朱檀约好拜祭的时间后,朱梓、朱檀早早告辞,给朱雄英留出充分的休息时间。
一夜无话,转天朱雄英前往朱梓所在的营地,探望朱梓。
说是练兵,无需事必躬亲,一应事宜自有军中宿将处理,朱梓和朱檀只是历练,镀金而已。
朱雄英虽然年少,身为武校督学,早已盛名在外,朱梓自叹不如。
朱雄英虽然能力挽120强弓,日常用的弓止为百斤。
朱梓所用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