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一代,早期的海盗,多为元末大逃杀失败的诸王残部,如陈友谅的旧部,方国珍、张士诚的馀党等等。
绵延至今,海盗和倭寇相互勾结,形成骚扰帝国海疆的海盗集团。
南洋地区的海盗,则是以南洋当地土着国家的海军为主,亦兵亦盗。
明帝国的15个不征之国,9个位于南洋地区。
想要扫平海盗,无需大海捞针,挑着南洋诸国的海军打,一打一个准。
朱雄英也是万万没想到,海盗还能跟“不征之国”联系上。
汤和找朱雄英要火炮只是幌子。
实则是希望通过朱雄英,为打击南洋海盗求圣旨。
没有朱元璋点头,汤和也不敢对南洋诸国的海军下手。
朱雄英找朱元璋请旨。
朱元璋:“可有实证?”
朱雄英摊手。
海盗出手残忍,和禽兽无异,“凡有经过客人船只,辙便劫夺财物”,动辄抢光、杀光、烧光,途径客商深受其害。
客商不堪其扰,于是主动和海盗合作,交买路钱保平安,海盗势力遂愈发壮大。
朱元璋眉头紧皱,他当初设立“不征之国”时,亦不曾考虑到这一节。
“无凭无证,岂能无罪而伐?”
朱元璋在对外战争上还是谨慎的。
想要证据么,其实也简单。
朱雄英宣沉庄至飞龙宫。
沉氏海商起家,在南洋有分支,对南洋诸国的情况知之甚深,同样深受海盗荼毒。
“南洋巨寇如陈祖义者,早年获罪,全家逃入南洋入海为盗,窃居三佛齐渤林邦国国王麻那者巫里手下为大将,麻那者巫里死后,陈祖义自立为王,从者甚众,为祸甚列。”
沉庄所说的陈祖义,朱雄英也有印象。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陈祖义假意投诚,试图袭击明军。
郑和将计就计,破陈祖义,灭敌5000馀人,将陈祖义俘获,带回应天枭首示众。
朱雄英也是现在才知道,被明帝国认定的海盗,居然是南洋一国的国王。
既然郑和能将计就计。
朱雄英遂有样学样。
“不征”是不主动攻打。
并不是敌人杀上门,引颈受戮。
朱雄英学姜太公直钩钓鱼。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里,仅战兵就有2万馀人。
陈祖义既然敢设计郑和,朱雄英组织一支船队,满载茶叶、丝绸、瓷器、铁器前往南洋,不信陈祖义不上钩。
朱元璋眉头紧皱,并不认为有下西洋的必要。
明帝国的海贸是彻底的卖方市场,茶叶、丝绸、瓷器、铁器仅此一家,别无分号,无需下西洋,自有番商上门。
朱雄英下西洋,目的并不是做生意。
“西南之外有西南,南洋之南又有南洋,雄英自前朝市舶司寻得一海图,始知世界之袤。”
朱雄英夹带私货,献上的海图,是经过精心修正的。
海贸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曾七次巡海,凭借海路拓宽海贸规模,“海上丝绸之路”由此而兴。
宋初设提举市舶司,内核职能为“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
中原王朝并不是到明朝才抵达非洲。
早在宋朝期间就已经抵达。
朱雄英确实从后湖中心的黄册库中找到了一份前朝制作的海图。
受限于当时的技术能力,这份海图和朱雄英记忆中的世界地图多有出入,残缺不全。
朱雄英依靠记忆,对海图进行修补,和后世的世界地图相比有七八分相似,细节有待补充。
“此为何地?”
朱元璋指着一片孤悬大洋之中的大陆,眼睛亮得惊人。
“《山海经》将此地记录为伯虑国,前朝汪焕章(汪大渊)将此地录为罗娑斯,雄英觉得这个名字不好,遂以金州代之。”
朱雄英抢夺命名权,什么三佛齐、渤泥国,统统都是历史,必须按照汉家的习惯,彻底汉化。
“此地有黄金?”
朱元璋敏锐。
“此地不仅有黄金,而且还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铁矿;
该地地广人稀,田亩何止亿万,若用心经营,则我大明将永无钱粮之忧。”
朱雄英要在大洋洲开分基地。
朱元璋沉吟不语,眼角狂跳。
“金州孤悬海外,北无胡虏寇边,南无蛮夷袭扰,此乃天赐之地,若不取之,必受其咎!”
朱雄英不管朱元璋动不动心,金州这地方,朱雄英要定了。
“若此地真有你说的如此之好,岂会人丁稀少?”
朱元璋不太相信。
“是与不是,只需派船队前往,一看便知。”
朱雄英事实胜于雄辩。
朱元璋不再迟疑,宣汤和入宫。
汤和听完朱雄英的介绍,两眼发指。
说好的打海盗,怎么又绕到移民上了?
打海盗的目的就是移民。
西南和长城以北嗷嗷待哺,朱棣和沐英每月固定上折要人,被朝臣戏称为月事折,上哪儿弄人移民金州?
听朱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