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之所以同意摊丁入亩,原因即在于摊丁入亩对于人口的促进作用。
宗室人口尚不过百,问题还不算严重。
《明史》多遭篡改,关于明末宗室人口的数据差异极大,从二十万到二百万,不一而足。
人数虽然不确定,俸禄是固定的。
嘉靖年间御史上奏,称天下财赋岁贡京师粮400万石,各处王府禄米凡853万石,入不敷出。
还是嘉靖年间,翰林院学士霍韬的奏折表明:山西境内的宗室已有2851位,岁禄超过87万石。
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朱雄英担心朝廷真的会被宗室吃垮。
“宗室的人口虽然在增加,朝廷的收入亦在增长,两相抵消,何虑之有?”
朱元璋固执,不愿面对现实。
“父王,雄英说的对,若无良策,宗室迟早尾大不掉。”
朱标再次和朱雄英统一战线。
这个问题,朱标也曾和朱元璋提及,但是并没有引起朱元璋的重视。
朱元璋沉默。
只是朱标一个,不足以让朱元璋改变决定。
连朱雄英也这样说,朱元璋不得不慎重考虑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要改变一个人实在是太难了,非一朝一夕之功。
更何况是朱元璋。
朱元璋需要时间思考应对之策。
帝国银行发售的国债,并没有引发朱雄英想象中的抢购热潮。
白虎街帝国中心银行,财部税司稽查处主事曾良看着销售国债的告示,冷笑不止。
司务刘略颇为心动。
但看到曾良的表情,刘略的心思顿时凉了一半。
办事大厅人多眼杂,刘略不敢多问。
出了办事大厅,刘略才请教曾良。
“若真有这种好事,岂能轮得到你我?”
曾良不想看到刘略辛辛苦苦赚的钱打水漂。
刘略恍然大悟。
京中权贵多如牛毛,真有好事,早就被贵人瓜分完毕,根本流不到宫外。
常茂对于国债的态度,和曾良一样。
常森知道朱雄英贷款买国债之后,回家将这个情况告诉常茂,希望常茂慷慨解囊,助朱雄英一臂之力。
“陛下和太子买了吗?”
常茂自认和朱雄英的关系,不会便朱元璋和朱标更深厚。
“没有,若陛下和太子想帮忙,何至于此!”
常森气愤,忍不住开口抱怨。
“既如此,那就买个500贯吧。”
常茂毕竟是朱雄英亲舅舅,也不好一点都不表示。
“500?”
常森不满,500贯也太少了。
“你懂个甚!”
常茂只当这钱打了水漂。
国公的俸禄虽然不低,可国公府的开支也多,常茂为人又慷慨大方,时常接济开平王旧部,家里的结馀实在也不多。
“我是不懂,你上月从秦淮楼买了两个人就花了1000贯,到了雄英这里却只有500,传出去岂不沦为笑谈?”
常森气鼓鼓。
只靠国公的俸禄,根本撑不起国公府的排场。
常家不仅在京郊有农庄,而且在应天有多处商铺,自营或者出租,收入还是很可观的。
否则常茂也没能力为了两匹扬州瘦马一掷千金。
“若是为了这劳什子国债倾家荡产,那就不是笑谈了!”
常茂冷笑。
既然连朱元璋和朱标都不买。
常茂之所以买500,也是看在妹妹的份上,无论到哪儿,都能说得过去。
常森又气又急,遂将自己名下的两处店铺抵押于帝国银行,又找蓝太平和李芳英借了点,凑了两万贯买了国债。
朱雄英也没想到,常森居然如此尽心尽力。
同样是亲戚,蓝玉和常茂截然不同。
蓝玉以农庄抵押,从帝国银行贷款10万贯,全部买了国债。
出手最大方的是沉庄。
沉庄赶到帝国银行的时候,国债已经销售过半。
沉庄大手笔,将剩馀国债全部包圆。
包圆不说。
沉庄主动请金三带话,以后但有所需,沉家亦可包销。
“这狗东西想得倒美!”
金三的表现也不错,把朱雄英赏给他的金碗都给押了,足足买了31560贯。
朱雄英看眼金三,眼神略带责怪。
金三乖觉,轻轻给了自己一个嘴巴,满脸堆笑道:“殿下恕罪,是老奴口不择言,沉侍郎公忠体国,堪为楷模。”
朱雄英对拾一和陆伍要求不高,只要有金三三分机灵就行。
年前的大朝会,依照惯例轻松进行,天下太平。
朱元璋病愈后,继续主持奉天殿朝会。
武英殿的重建工作正在迅速推进中。
武英殿以帝国银行为范,主要是对于供暖和屋顶的改造。
宫城进入冬季后,取暖多使用火盆,效果不好且不说,而且有极大的危险性。
朱雄英命云子冶浇铸一批暖气片,准备为整个宫城提供冬季供暖。
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