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岭的问题上,高丽人已经展示了他们的“勇敢”。
至于武力进犯辽东,朱雄英并不认为高丽人能自大到这种程度。
时下的高丽,国王乃是祸王王祸,被后世高丽人尊称为“太祖”的李成桂,乃是王隅麾下权臣。
朱雄英对高丽缺乏关注,不知道李成桂是什么时候篡的位。
想来大概就是这几年。
如果高丽老老实实,朱雄英也不介意收拾了安南之后,在腾出手来收拾高丽。
既然高丽人这么勇,朱雄英肯定要成全高丽人。
对付高丽,亦无需朱雄英亲自出手。
朱棣加之常茂、张玉足以。
朱元璋很生气,令朱棣整军,准备惩罚高丽。
朱标头疼,朝廷正在为安南筹备粮草,现在又多了高丽,朱标亦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好消息还是有的。
浙东民乱后,朝廷趁机将复土均田和摊丁入亩推广至浙东,得到浙东民众的强烈欢迎。
反对声音也有。
在实施摊丁入亩后,浙东田税最高两斗,比之前大幅下降,朝廷的收入亦会相应减少。
朱雄英以商税补田税,并建议停止向藩王发放禄米等实物,全部以宝钞代替。
同时朱雄英还建议朝廷发行金币和银币,稳定宝钞价值。
宝钞币值之所以崩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宝钞不能和金银自由兑换。
朝廷禁止黄金和白银流通,无节制的发行宝钞,导致宝钞的币值在不停地下降。
朱雄英以帝国银行为例,每发行100万贯宝钞,至少要准备30万贯保证金,允许商人和百姓限量兑换。
并以新版宝钞取代旧版宝钞,将回收的宝钞全部销毁
朝廷鼓励民众用宝钞。
朝廷自己给藩王发放俸禄的时候,却大量以实物代替。
连朝廷自己对宝钞都没有信心,如何坚定民众对宝钞的信心呢。
“宝钞乃国之重器,岂能由帝国银行控制?”
朱标不仅不同意,而且还要将宝钞提举司收回,重新交给财部管理。
朱雄英比朱标想象中更大方。
只要朱标同意严格限制宝钞的发行,朱雄英不仅愿意把宝钞提举司重新交给财部管理,甚至愿意把帝国银行也移交给财部。
朱标惊讶于朱雄英的大公无私。
民众把宝钞存入帝国银行,不仅不需要支付管理费,而且可以获得利息。
虽然银行给的利息,相对于放贷来说低很多。
这个政策却得到奉公守法的官员,以及普罗大众的欢迎。
印刷宝钞所使用的桑皮纸,在使用中会产生磨损,若因虫鼠伤出现破损,则宝钞作废。
在帝国银行,一贯以内的宝钞,只需支付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可以随时兑换成铜钱。
一贯以上则需要预约。
将宝钞存入帝国银行,不仅安全性有保障,且年息百分之五,一年后若不取出,自动计算复利。
在最初一批储户成功拿到利息后,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习惯把钱存入帝国银行。
帝国银行已经将业务开拓到十三布政使司,接下来还要进一步下沉到州、
府、县。
和利息相比,异地存取业务,更受商人,以及各地布政使司欢迎。。。”。
在实际流通中,由于铜钱不足,一贯宝钞往往少于1000文,通常只有800文,甚至更少。
这种情况被称为“短陌”,实际流通中非常常见。
朱雄英要稳定宝钞的币值,将一贯钞兑换银一两,落实到实处。
关于金币和银币,朱雄英也已经有方案。
明帝国的铸造技术还是非常高明的。
朱雄英令冶金清吏司铸造的银币,正面是朱元璋的半身像,背面是团龙图案,以及铸造的年份。
为防止奸商破坏银币,银币周边采用均匀而又细密的锯齿,保持美观的同时,也能加大银币的仿造难度。
同样也是为了防伪,冶金清吏司在白银中参杂了特殊金属,若是指甲夹起银币,用力吹一口,放在耳边,可以听到银币嗡嗡作响。
“加了什么?”
朱标对技术细节好奇。
朱元璋翻来复去的看,爱不释手。
“使用金币和银币,不仅可以减少铜钱的使用量,而且可以丰富货币体系,增强人们对于宝钞的信任度,对于朝廷的财政安全大有裨益。”
朱雄英不回答朱标的问题。
问那么多做什么,用就行了。
“此物好是好,但若是开放宝钞和银币的自由兑换,恐怕黄金和白银亦不敷使用。”
朱元璋当年之所以强行发行宝钞,根源就在于朝廷太穷。
“黄金和白银不够用,那就去找银矿,找金矿,自行开采。”
朱雄英继续给开疆拓土查找合法性。
日本好象有个大银矿,一直开采到20世纪。
倭寇屡屡犯边。
即便没有这一节,这笔帐,朱雄英也是要和倭人好好算一算的。
朱元璋和朱标都皱眉。
高丽的事情还没有搞定,这怎么又和倭国扯上关系了?
朱元璋自认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跟不上朱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