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然小说>其他类型>那年我把全村气运偷走了> 第23章 电视里说,我们村成了“典型问题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章 电视里说,我们村成了“典型问题村”(1 / 3)

高一男生宿舍走廊的电视,存在感平时不高。

大多数时候,它负责在晚饭时间放点广告和狗血电视剧,音量忽大忽小,跟饭堂里的吵闹声一起搅成一锅粥。

真正到晚上十点以后,晚自习一放学,它就成了另一种东西——

“谁先抢到遥控器,谁就是今晚的频道总监。”

那天晚自习刚下,我跟一群人一起往宿舍挤。

楼道里潮气很重,男生们一窝蜂往上冲,脚步声震得楼梯都在颤。

转角处,楼道尽头那台老旧液晶电视亮着,宿管大叔把遥控器护在手里,正面无表情地看地方新闻。

几个平时爱看综艺的男生冲过去:“叔,换个台嘛,看会儿娱乐频道。”

宿管大叔抬眼瞪他们:“你们现在最需要娱乐的是作业吗?”

“……”

于是大家只好认命,站在电视前边擦头发边看本地新闻台。

我本来是想回宿舍趴床的,路过时被人一把拽住:“别走,等下要是有什么社会新闻,我们可以听听,顺便写政治作业。”

“对对对,时政热点。”有人跟着起哄。

我被半推半就带到电视前,靠在栏杆上,心不在焉。

新闻里先播的是某个县修了条新公路,剪彩、鼓掌、彩带满天飞,再来是领导视察哪家企业,笑容标准。

大部分人都心不在焉,只有宿管大叔看得投入。

直到屏幕右下角跳出一行字——

“安全隐患突出村专项整治行动——古柳村调查报道。”

那一刻,我怀疑自己看错了。

古柳村。

那三个字像有人拿红墨水在我眼前一戳。

“哎哎哎,古柳村。”旁边一个同学眼尖,“这地名好耳熟。”

陈定转头看我:“是不是你那边?”

我喉头一紧,发出一个不太像人类语言的音节:“……嗯。”

电视画面一切,镜头对准一条乡村公路,路边立着一块安全警示牌,上面贴着几张已经被雨水泡得发白的通知。

旁白的男声沉稳又冷静:

“近年来,古柳村接连发生交通事故、工地伤亡、债务纠纷等多起事件,被上级部门点名为安全隐患突出村。”

镜头一闪,是被压弯的护栏,一辆翻了侧的三轮车还停在路边;再一闪,是工地脚手架,工人戴着安全帽在里面进进出出;再一闪,是村委会的调解室,一群人围在桌子边吵吵嚷嚷,中间坐着一个表情严肃的干部。

有些画面,我只看一眼就知道是哪家哪户。

我甚至在一帧画面里看见了老马——他坐在过道边抽烟,眼睛往地上一瞟,那眼神我太熟:“菜毁了,又不止我一家;可轮到我头上时,还是想骂娘。”

屏幕上出现了一行黄底黑字:

“典型问题村。”

这四个字明明只是新闻用词,对我来说却像一枚章,从屏幕里伸出个冷冰冰的章柄,“啪”一下盖在我脑门上。

典型问题村。

问题村。

旁边有人吸了口凉气:“哇,这村也太惨了吧。”

“怎么啥事都赶一块儿。”

“车祸、工伤、债务纠纷,凑齐一套了属于是。”

陈定下意识往我这边靠了靠,又看电视,嘴里嘟囔:“这名字……古柳村,是你那个古柳村吧?”

我点了一下头,喉咙干到说不出话。

“哎——这不就是问题村欧皇老家?”有人半开玩笑,“难怪你出来了,福气都被你带走了。”

“别这么说。”也有人大概觉得话太重,补了一句,“人家考出来本来就是好事。”

“那也是。”第一个人笑嘻嘻,“那就改叫——‘问题村走出的幸运儿’。”

笑声在走廊里炸开,有真笑,有尴尬笑,有吃瓜笑。

我听着只觉得耳边嗡嗡的。

电视里,那条熟悉的村口大路出现在画面上,镜头拉近——

老柳树只露出一角,树冠稀稀拉拉,像被人从头上薅掉一把头发。

要不是那张树形太扎眼,普通人根本看不出这棵树有什么“神”,只会觉得:有点丑。

旁白继续:

“根据调查,古柳村群众安全意识薄弱,基础设施老化,部分项目建设过程中监管不力,导致隐患集中暴露。相关部门已经责令限期整改,村子也被列为重点整治对象。”

重点整治对象。

重点两个字,本来应该是喜事——像“重点高中”“重点保护”。

可加在“整治对象”后面,只剩难听。

有人感慨:“上新闻了,说明问题大。”

有人在旁边挖苦:“你们以后相亲可以吹啊——‘我来自一个上过新闻的村’。”

“哎,林宴,要不你以后写作文就从这写起,‘我来自一个典型问题村’。”

“题目:我的问题故乡。”

我勉强扯了扯嘴角,没接任何一个梗。

那一刻,我第一次很清楚地看到——

“问题村”不是同学嘴里的玩笑话,而是被印在电视台字幕上的官方用词。

它从别人嘴里的调侃,变成了一种盖章。

盖在古柳村头上,也盖在我的档案上。

新闻结束,宿管大叔满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