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后,
我第一次在 ppt 里见到自己。
还是那张经典的——
暴雨后,老柳树下,我浑身是泥,脸白得跟墙一样的照片。
被裁成了 4:3,
挂在干部学院多功能报告厅的幕布中央。
下面坐着一百来号年轻干部,
统一的笔记本、统一的保温杯,
前排还有几个戴眼镜的研究生,
据说是来“蹭课写论文”的。
台上的主持人正激情澎湃地念:
“……古柳模式,是我们省近年来基层治理的一个典型样本——
集气象预警、群众自治、舆论协同于一体,
有效应对了多起极端天气事件,
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和工程事故。”
我坐在旁边的椅子上,
听得耳朵有点痒。
——有效应对,
——典型样本,
——成功经验。
这些词,
当年我们在雨里拎着喇叭吼人撤离的时候,
谁都没空想。
主持人念完一大段,
终于抬手向我这边。
“下面,
有请我们古柳综合治理工作小组专职负责人,
林宴同志,
给大家作经验分享。”
掌声响起来的时候,
我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画面:
三年前,我躺在病床上签名的时候,
连笔都握不稳。
现在我站起来,
走到台中央,
看着那张被投在幕布上的照片,
忍不住先来了一句:
“大家好,我是古柳人,
也是 ppt 里那个看着有点惨的人。”
底下一阵轻笑,
气氛松了一点。
我侧身,让出一点幕布上的画面,
指着那张照片说:
“这张,是三年前那场暴雨之后,
有人随手用手机拍的。”
“当时没想过有一天会被印成教科书,
只想着——
千万别死在这儿。”
前排一个学生抬头看了一眼照片,
迅速在本子上写了什么,
大概是记“典型语句”。
我清了清嗓子。
“我今天来,不是来给‘英雄’两个字镀金。”
我说,“
主要是来给大家讲一个道理——”
“不要迷信英雄,
要迷信机制。”
后排有人抬头,
我知道这一句算是踩在了他们爱听的点上。
“你们刚刚看了《古柳模式》那一章。”
我说,“
书上写得很漂亮——
群众自救、干部带头、媒体监督、项目协同……”
“这些都没错。”
“但如果你们只记住一个‘林宴挺身而出’,
那这本书就白印了。”
我往前走了两步,
尽量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端着。
“实话跟你们讲,”
“当年我那么拼,
没有多伟大。”
“第一,是怕睡不着觉。”
“第二,是我知道——
如果这次再烂一回尾,
有人会死、有人会被推出来顶锅,
而那个‘有人’,
大概率还是我们村这种地方的人。”
场子有一点安静下来。
主持人在旁边点点头,
眼神示意“可以再讲细一点”。
“古柳这三年,
你们在 ppt 里看到的是:”
“——小卖部街区复兴,
——样板街流量稳定,
——学校安全改造,
——河道治理优化。”
“你们看不到的是:”
“审计组一个接一个来,
一个表格改十几遍;”
“村民大会开到晚上十一点,
为了‘要不要再借一笔钱’吵得差点打起来;”
“还有我们这些人,
白天在会议室讲‘机制创新’,
晚上躺床上掰着手指头算——
万一哪一步错了,
谁先被问责。”
我停了一下,
没把“还有我的寿命被系统扣了十五年”说出去,
这种话说了也没人信。
我换了个讲法:
“你们当干部也好,做项目的人也好,
迟早会发现一个事实——”
“很多时候,你拼命,
不是因为你多爱群众,
是因为你知道不拼命,你自己也过不去。”
台下有个年轻人笑出声,
又赶紧憋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