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阳城里才俊云集,杜畿纵有傲气也无妨。
接着,便是尚书台因为尚书令刘陶的久病,黄琬的下狱,梁鹄和冯芳的外放而空缺出的位置。
迁尚书右仆射裴茂,接替久病请辞的刘陶任尚书令。
侍中贾诩迁尚书右仆射一职,侍中董昭接替被罢免下狱的黄琬为三公曹尚书。
鲁国相沮授,接替梁鹄为吏曹尚书,沛国相田丰,接替冯芳为民曹尚书。
诏书甫下达至尚书台,明眼人都瞧得出,天子这是彻底将尚书台这个内核部门掌控在手中了。
前番尚书台改制,已然初见端倪,如今借着平定陈国叛乱与黄琬、杨彪之事,尚书台的内核职位几乎全部都由天子的潜邸旧臣把持了。
左、右仆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全部是天子的潜邸旧臣。
三公曹主岁尽考课诸州郡事,民曹主缮修、功作、园苑事务,吏曹主选举祭祀事,六曹里职权最重的这三曹尚书,尽皆以天子的潜邸旧臣为尚书。
馀下的三曹尚书中,负责北狄南蛮外交事务的客曹尚书张驯,是太傅卢植的妻兄;主水火盗贼事的中都官曹尚书赵谦是黄巾之乱中立下战功,被天子由汝南郡守擢拔为尚书;主辞讼事的二千石曹尚书桓胜亦受天子擢拔之恩,由二千石曹尚书右丞递补尚书。
整个尚书台的内核职位,尽数是天子擢拔之人。
至于田丰、沮授等人入朝后空缺出的这几处郡国,则是由黄门侍郎逢纪和朱治分别担任沛国相和鲁国相。
尚书台员额补齐,侍中寺又因一连串调动缺员。
刘辩遂将此前外放为济北相历练的荀彧调回朝中,拜为侍中,又迁梁国相陈宫为黄门侍郎,由治书常侍董访、国渊分别担任济北相和梁国相。
而后,侍中寺内部也进行了细微的职位调动。
记室令史毛阶、和洽,则升任治书常侍;书令史孙邵,调任记室令史。
(2711字)
——
注1:《彧别传》:“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