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竞标某跨国能源项目时,竞争对手买通我方技术骨干,导致核心数据泄露,竞标前夜团队陷入绝望;
我默默拿出三年间每天下班后整理的“电网故障数据库”,不仅补齐丢失数据,更用独创的“系统韧性评估模型”彻底颠覆传统标书逻辑;
中标后德国客户握着我的手说:“你们展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让电力系统拥有生命力的智慧。”
---
凌晨两点,电力设计院投标中心,灯火通明,像一艘迷失在黑夜里的疲惫航船。空气里弥漫着速溶咖啡的焦糊味、打印机墨粉的刺鼻气味,以及一种更深沉的、名为绝望的气息。
李工,这次跨国能源项目竞标的技术总负责,双眼赤红,死死盯着电脑屏幕上那个空空如也的文件夹。原本应该存放着最终版核心计算模型和仿真数据的地方,此刻只剩下一个刺眼的红色叉号和一个冷冰冰的提示:“路径不存在或已被删除”。他颤抖着手,又一次尝试从服务器备份恢复,进度条艰难地爬了几格,然后弹出一个错误框——对应的备份链,在上周三,也就是技术骨干张伟最后一次单独加班的那天,也神秘失效了。
“完了……”李工喉咙里发出一声呻吟,身体向后瘫倒在椅背上,发出“嘎吱”一声不堪重负的响动。他徒劳地拍打着额头,试图驱散那阵让他手脚冰凉的眩晕感。“所有的核心参数,负荷预测、短路电流计算、稳定性分析……全在里面。明天…不,今天下午就要最终递交了…”
角落里传来压抑的啜泣声,是今年刚来的硕士生小赵,连续熬了几个通宵,眼睛肿得像桃子。几个老工程师围在一起,烟雾缭绕,沉默地抽着烟,有人低声咒骂着“叛徒”、“内鬼”,但更多的是一种无能为力的愤怒。张伟,那个平时沉默寡言、技术能力备受推崇的骨干,三天前以“家中有急事”为由请假后,就彻底失联了。所有的迹象都指向一个他们不愿相信,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他被那个财大气粗、作风狠辣的竞争对手b公司买通了。
“还搞什么?”一个沙哑的声音打破沉寂,是负责电气一次的老王,他把烟头狠狠摁灭在一次性纸杯里,“核心家底都被端了,拿什么跟人家拼?b公司肯定已经把我们的方案嚼烂了,就等着看我们笑话。现在重新算?杀了我也搞不定!”
绝望像浓稠的墨汁,渗透进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吞噬着最后一点残存的士气。有人开始收拾桌面上散乱的草稿纸,动作迟缓,仿佛在参加一场葬礼。
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一直很安静。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亮着,运行着一个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界面简洁甚至有些朴素的软件。我看着李工瞬间佝偻下去的背脊,看着同事们眼中熄灭的光,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攥紧了。但奇怪的是,除了最初的震惊和愤怒,我心底深处,反而有一种异样的平静在慢慢浮起。
是时候了。
我深吸一口气,推开椅子站了起来。椅子腿与地板摩擦发出的声音,在死寂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刺耳。所有人的目光,带着茫然和一丝被打扰的不耐,聚焦到我身上。
“李工,”我的声音不大,但在落针可闻的环境里异常清晰,“或许……我们可以试试别的思路。”
李工抬起布满血丝的眼睛,看了我一眼,那眼神里没有期待,只有深深的疲惫和一丝被打断的烦躁。“陈工,知道你好心,但现在不是安慰人的时候。基础数据全没了,什么思路都是空中楼阁。”
“不是安慰。”我走到他身边,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屏幕转向他,“数据,我这里有一部分备份。”
屏幕上,是一个设计简洁的数据库界面,条目清晰,分类细致得令人发指。李工愣了一下,身体前倾,凑近屏幕,下意识地念出上面的标签:“xx年xx地区雷击跳闸记录及波形分析……xx变电站电容投切暂态过程实录……甚至还有……十年前那次大范围冰灾的详细节点故障时序?”
他的声音从疑惑渐渐变成了难以置信。这根本不是我们这次投标项目的常规设计数据,这更像是一个……电力系统的“病历库”。
“这是我近三年来,每天下班后整理的,”我平静地解释,忽略掉周围投来的惊诧目光,“收集了能公开获取的,以及我们院过往项目中涉及的各种电网实际故障、异常运行记录,包括天气、设备老化、人为误操作等多种因素下的详细数据。”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骚动。有人皱眉,觉得这是不务正业;有人眼神里透出好奇。
“陈工,你……你弄这个干什么?”李工的声音带着干涩。
“我觉得,完美的理论设计模型,有时候离真实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电网,有点远。”我回答,“我想知道,电网在‘生病’或者‘受伤’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
这时,b公司的最终版标书摘要不知被谁从特殊渠道弄了过来,投影在了大屏幕上。极尽华丽的包装,堆砌着最新颖的技术名词,宣称其方案“完美无瑕”、“效率极致”,每一个参数都光滑得像被打磨过的玉石。正是基于我们被窃取的那套核心模型优化而来的,而且优化得……毫无灵魂。
看着那份摘要,我心中最后一丝犹豫消失了。我点开了电脑桌面上另一个图标,一个图标更简单,甚至有些土气的程序。
“基于这些历史‘病历’,”我提高了音量,确保每个人都能听见,“我开发了一个初步的‘系统韧性评估模型’。它不追求理论上最快的效率,或者最低的短期成本。它关注的是,当系统遭遇不可避免的扰动——比如极端天气、设备突发故障、甚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