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2章(2 / 2)

朱柏站起身,目光如炬,“今日之胜,并非因我军更强,而是朝廷怯战、调度失灵。一旦逼其困兽犹斗,胜负难料。”

朱柏顿了顿,声音压低,却字字千钧:

“更要紧的是,天下人心,仍未归我。”

帐内寂静如渊。

“武力可夺城,不可得民。”朱柏缓缓踱步,“我们要做的,不是‘打下’南京,而是让天下人‘请’我们进去。”

阿岩瞳孔一缩,似有所悟。

“攻城略地,只为断其粮脉、毁其援系;安民抚政,才是聚其民心。”

朱柏眼神渐锐,“当四方皆叛建文,当他孤立无援、众叛亲离之时,南京,自然会开门迎我。”

这才是真正的权谋。

不是逞一时之勇,而是布十年之局。

就在这时,帐帘忽掀。

朱棣负手而立,面色平静,眼中却藏着难以掩饰的震动。

朱棣听到了全部。

“老十二所言极是。”朱棣走入帐中,拍肩笑道,“收人心,比夺城池更重要。眼下山东震动,正是乘胜之势,当取全境,再图江淮!”

“四哥英明。”朱柏躬身行礼,姿态谦卑,内心却清明如镜。

朱棣听懂了。

所以朱棣怕了。

朱棣知道,这个弟弟要的不只是“辅佐”,而是重塑天下秩序。

而朱棣自己,正在一步步沦为棋盘上的“势”,而非执棋之人。

朱棣走出大帐,夜风扑面,却吹不散心头阴霾。

朱棣对身旁张玉低语:“你觉得……朱柏可信?”

张玉沉默良久,终叹一声:“将军智勇双全,治军如臂使指,尤擅收揽人心。然功高震主,志不在藩。”

朱棣闭目,唇角微颤。

“我知道。”

“但现在,我们离不开他。”

“等天下定了…有的是办法。”

话音落下,寒月当空,照见野心与猜忌交织的影子。

与此同时,南京皇宫。

朱允炆摔碎玉盏,怒不可遏:“十日连失三城?!盛庸在干什么?李景隆呢?!”

黄子澄跪伏在地,汗透重衣:“禀陛下…朱柏用火器破城,骑兵包抄,我军根本无法应对…且其所至之处,百姓称颂,谓之‘仁义之师’……”

“荒谬!”建文怒吼,“他是叛逆!是乱臣贼子!怎敢称仁义?!”

方孝孺上前,神色凝重:“陛下,臣有一策。”

“朱柏根基未稳,燕荆两军貌合神离。可遣密使连络山东豪强,许以爵位财帛,令其起兵反噬,断其粮道。另命盛庸即刻回援山东,与其决战于平原!”

朱允炆眼中燃起希望:“准!立刻传令!”

然而,千里之外的朱柏,早已洞悉一切。

“安民局”已设立于各州县,乡绅牵头维稳,百姓复耕;

粮道沿线,荆南精锐小队昼夜巡防;

凡有豪族蠢蠢欲动者:

“露头就打,家产充公,首恶斩首示众!”

一道血令震慑四方,无人敢动。

而当盛庸奉命撤离锦州时,朱柏早已设伏轻骑于要道。

一场突袭,杀得朝廷军丢盔弃甲,行军迟滞半月。

消息传回,朱棣坐在帅帐,久久无言。

朱棣看着地图上那一片片被染红的城池,看着“将军”二字响彻齐鲁大地,忽然觉得这场靖难,最初的主角,似乎正在悄然换人。

“张玉。”朱棣低声问,“你说……将来史书会怎么写这一段?”

张玉苦笑:“或许,他们会说天下非燕王所取,乃将军所定。”

朱棣握紧拳头,指甲嵌入掌心。

可朱棣终究没再说什么。

因为朱棣清楚:

此刻,他需要朱柏。

哪怕,那是一把对准自己喉咙的利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