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若每日都有一艘船从应天出发至顺天,多带一封信,又有什么区别呢?”
朱雄英随便举个例子,就让朱元璋和朱标齐齐化身抽气机。
朱元璋和朱标还以为朱雄英只会派人。
最多快马加鞭。
没想到朱雄英的手笔居然这么大。
只是一个人的话,能携带的东西的确有限。
如果是一艘船,那可以做的文章可就太多了。
“若无货可运,船费岂不白搭?”
朱元璋担心朱雄英揽不到足够的业务。
“皇爷爷——”
朱雄英满脸谄媚。
朱元璋不说话,看向朱雄英的目光充满警剔。
朱标一脸嫌弃,我怎么生了这么个没骨气的儿子!
“皇爷爷体恤雄英,肯定不会让雄英的船白跑一趟。”
朱雄英之所以要在乾清宫说这些,目的就是拉朱元璋入伙。
洪武十六年的这会儿的驿站系统,效率还是挺高的。
到明中期,驿站成为官员特权工具,随意征用民夫、克扣经费,因规模庞大、效率低下,屡遭朝廷裁撤。
于是到了崇祯年间,一名被裁掉的驿员揭竿而起。
“父王如果有兴致,也可以参一股——”
朱雄英没忘记拉朱标发财。
“呵!”
朱标不屑一顾。
“若是从应天至顺天,费用几何?”
朱元璋兴致大起,有铁厂的珠玉在前,朱元璋不得不信。
“比朝廷送一石粮食到顺天的费用,只少不高。”
朱雄英至少可以保证,他送的粮食,路上不会漂没。
漂没原本的意思是被水冲走了,或者是淹了。
在明代,漂没特指运输过程中以损耗为由,而产生的贪腐行为。
粮食在运输过程中,确实会发生一些意外,比如船只沉没、粮食霉变、鼠雀偷食等等。
故而在正德、嘉靖年间,漂没的法定损耗率,多在一成左右。
实际执行中,漂没的损耗率通常高达五成,甚至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