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要动的并不是宣慰司。
而是明帝国的世袭制度。
朝廷不仅勋贵能世袭,各地户所主官也世袭,而且是原地复活,并不是异地任职。
这怎么能行呢。
往小了说,会因体制僵化,影响到基层官兵的积极性,并且会造成基层军官的素质下降。
往大了说:藩镇割据。
还是那句话,卫所制度再好,也需要科学的配套制度,才能长治久安。
朱雄英并不是一步到位。
还是温水煮青蛙。
卫所制度在稳定地方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肯定要发扬光大。
朝廷的基本盘不是文官集团,也不是地主乡绅。。
基层的百户、千户袭替,原地复活也就罢了。
到了都指挥使、都指挥佥事,以及都指挥同知这个级别,必须采用流官制度。
而且还要创建严密科学的监督机制,为非作歹的依法处理,能力不济的退位让贤。
国朝虽然立国还不到二十年。
已经有高寿的军官,几近花甲之龄还拖着老迈之躯卫国戍边,这实在是太不人道了。
朱雄英希望朝廷制订退休制度,强令年龄超过60岁的军官退休,把职位传给继承人,回家含饴弄孙,安享天伦之乐。
这个建议只有朱雄英能提。
因为朱元璋也快60了。
朱雄英不动继承制度,让勋贵和高级军官可以把职位传给自己的继承人。
这样一来,就最大程度减少了阻力。
毕竟肉烂了还在锅里。
虽然在职的估计不会情愿。
退休制度肯定会得到继承人的强烈支持。
比如朱标。
让朱标难受的是,朱雄英刚给了他点希望。
下一句又将他打入万丈深渊。
“此规定只限军方,不涉其他,都已经是花甲之龄,不要说为国征战,能不能自理都不好说,为什么不能学皇祖父,扶上马并送一程呢?”
朱雄英先拿话把朱元璋架起来,免得祸起萧墙。
朱元璋雄才大略的同时,还敏感猜忌、残忍好杀、吝啬成性、生冷不忌,等等等等。
文人墨客可以写小作文,把所有负面形容词都强加于朱元璋身上。
但在“匡扶汉家正统”之前,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是为朱元璋。
“说得好!”
朱元璋很满意,击节赞叹。
朱标精神恍惚,我因为啥来乾清宫来着?
朱雄英忙于灭火的同时,没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
朱雄英没有动虞衡清吏司原有的体系。
从匠户家庭招募闲置劳动力另组新厂。
江北的云子冶,不算挖矿的雇工,匠人的数量从之前的2000人,增加到现在的4000人。
人数虽然只增长了一倍,产量从之前的60万斤,增加到现在的460万斤,效果显著。
和云子冶的产量相比,匠人的生活水平更是发生了天翻地复般的变化。
以前匠人的生活水平很糟糕,即便铁厂大匠的家人,也需要打零工才能维持生活。
匠户子弟吃苦耐劳,朱雄英给匠户分配的“职田”,被他们充分利用起来,不仅按照朝廷的要求普遍种植桑、麻、木棉,而且种植的数量远超朝廷规定。
朱雄英给每一个匠户,只分了5亩地,还够不到朝廷的10亩基准线。
匠户户均种植桑、麻、木棉,均在1亩以上,男丁在外劳作,女性在家养蚕织布,各尽其能。
朱雄英按照朝廷的要求,以35户为基准,在云子冶开社学,招收匠户子弟入学。
很多匠户对此并不理解。
朝廷对匠户的控制依然非常严格,匠户子弟不能参加科举。
既然不能参加科举,读书识字又有何用?
云子冶的社学不仅教读书识字,还教如何炼铁打铁。
很多匠户更不以为然。
铁匠炼铁打铁是行家里手,每一个匠户子弟都堪称家学渊源,这有什么好教好学的?
年前一位叫许守的匠户子弟,因能力出色被冶金清吏司研究院破格录取,成为研究院工作人员。
消息传出,举冶轰动。
云子冶改制前,普通匠户的年收入为12石,基本和边军持平。
改制后,匠户的基础年收入从12石增加到24石,加之福利和年终奖,全年到手约40石左右。
许守入研究院之后,年俸60石,大约相当于从九品。
和俸禄相比,研究所的福利体系更让匠户向往。
研究所工作人员不仅可以得到免费的宅基地,还可以从宝源局贷款,以低廉的价格从营造所下属的砖窑厂购买优质原材料建造房屋。
营造所下属的砖窑厂也在扩产,供应清吏司所需的同时,也开始对外出售。
不出朱雄英所料,营造所生产的砖瓦,以可靠的质量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受到市场的强烈欢迎。
现在砖窑厂门口,每天都有自备牛车的车夫趴活。
这些车夫全部来自皇庄,他们甚至拢断了这个业务,不允许其他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