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为永昌侯蓝玉。
不出意外的话,南征的统帅为西平侯沐英。
朱雄英积累经验,是为西域和南洋做准备。
朱元璋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创立大明帝国。
朱标守成之君,沉稳有馀开拓不足。
朱雄英要在朱元璋和朱标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为明人拓展足够广阔的生存空间。
武校的会议室里,悬挂着一张和乾清宫一比一复制的《坤舆万国图》。
再跟朱元璋介绍《坤舆万国图》的时候,朱雄英还有所保留。
对武校诸生,朱雄英火力全开。
“朝廷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对朝廷做出多大的贡献,就可以得到多大的回报;
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
想封侯拜相,当提三尺剑,立万世功,朝廷自有封赏;
若监守自盗,蝇营狗苟,身败名裂且不说,祸及子孙后代,如何向列祖列宗交代!”
朱雄英希望武生们勿要自甘堕落,真正成为帝国栋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长辈驱逐胡虏,重塑正统,为我们打下坚固的基础;
我们的使命是什么?”
朱雄英在武生全体会议上,对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的使命是:将帝国龙旗,插遍《坤舆万国图》的每一个角落!”
朱雄英慷慨激昂。
武生们热血沸腾,种子已悄然种下。
和一往无前的朱雄英相比,李善长见微知着。
李准主动请缨,希望前往金州,为朝廷开疆拓土。
朱雄英没有同意。
李准难过,不知道朱雄英为什么不让他去金州。
“殿下不让你去,自然有不让你去的理由,切莫自误。”
李善长提醒李准,朱雄英并非嫉贤妒能,而是另有任用。
金州人烟稀少,当地土人无力对明人构成威胁,外部又没有外患,让李准去金州是大材小用。
“殿下之志,非朝廷十三布政使司,胡虏、安南、吐蕃、西域,处处皆有用武之地,你若是去金州种地,何日才能出头?”
李善长提醒李准,勋贵是军功打出来的,不是种地种出来的。
李准并非李善长长子,韩国公的爵位轮不到李准继承。
若李准能为朝廷开疆拓土,朝廷虽然还没有一门双公的先例,李家或许就是第一个。
李准如醍醐灌顶,课业愈发精进。
眼看年底将至,虞衡清吏司和冶金清吏司盘点,准备年底分红。
金三痛并快乐着。
今年虞衡清吏司虽然新建多家工厂,盈利还是很可观的,总体利润去年足足翻了两倍。
这也正常。
虞衡清吏司掌制造,朝廷最赚钱的行当,除了茶叶之外,丝绸、铁器、瓷器等皆由虞衡清吏司掌控,这要不赚钱,沉庄和金三就有麻烦了。
跟虞衡清吏司相比,更赚钱的是海贸。
朱雄英接手海贸之前,朝廷出口丝绸,一匹仅为250文。
朱雄英接手后,丝绸的出口价格提高到600文。
和丝绸相比,瓷器带来的利润更大。
在朱雄英接手虞衡清吏司之前,瓷器的官方出口几乎停滞,番商只好靠走私获得瓷器。
朱雄英不仅将瓷器重新列入出口范围,而且为瓷器增加了定制服务。
番商走私的瓷器,基本上都来自民窑。
官窑烧制的瓷器数量有限,通常用来赏赐,并不对外销售。
御窑想都不用想,仅供皇室自用。
在藩国,以及更遥远的波斯或者欧洲,来自明帝国的瓷器绝对是奢侈品,即便权贵之家也不舍得用,而是摆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当做装饰品。
西方权贵有徽章传统。
于是朱雄英就在官窑的基础上,为西方权贵推出了带“家族徽章”的定制服务。
消息传出,番商蜂拥而至,一个带家族徽章的青花瓷盘,价格虽然高达50
贯,仍供不应求。
盘子都已经这么贵了。
瓷瓶没个100贯,都不好意思开口。
定制服务虽然只推出了3个月,带来的利润已经超过10万贯。
成本嘛—
不管是带徽章的定制款,还是普通款,都是一窑烧出来的。
不能说成本为零。
相对于利润来说,定制款的成本可忽略不计。
这10万贯,几乎是纯利。
朱雄英大方,虽然虞衡清吏司的大部分工厂,还没有收回成本。
朱雄英还是决定给工厂里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发奖金。